九龙塘一隅的港神校舍朴实清雅,是培养属灵领袖的苗圃。(图:基督日报) 神学院收生不足、年轻人拒读、亦不愿在堂会事奉已成神学界及教会头痛的现象。年青的信徒认为信仰"离地",与香港社会的公共空间仿如平行时空,缺乏交集。有的人将之归究于神学教育未能回应时代的需要,令传道人无法掌握时代脉膊。 然而,香港神学院却似反其道而行。新生平均年龄越来越低。是什么因素令这中型神学院成功吸引这世代对传统教育模式有所保留的年轻人呢? 记者观察到,每当提到年青人,两位受访者——张天和院长及张明光教授都会流露出喜爱之情。或许,答案不在于方法,而是在于爱与信心。 记者问:"人们经常说,现在的年青人与以前世代如何不同。你会怎样形容年青一代呢?"张院长回答说:"人们很多时候对年青人有很多的看法—— 经常躲在家里、经常上网、经常看手机、不太喜欢和别人沟通接触等等。"对于这些评价他不以为然。 每逢暑假,港神常与大专学生福音团契(FES)合作举办神学营,吸引不少大学生参与。张天和形容这些年轻人"很认真,也非常愿意互动":"其实我们的感受很狭窄。我们神学院接触的年青人有些不同,他们在校园里和老师很多互动。" 青年人拒绝权威式教育 教学模式:引导思考
港神校园面积不大,校园设计配合学院理念,以互动和关系为核心,避免大型神学院百人大讲堂走读式的疏离感:"我们希望和学生多些互动,不想神学院像大学一样,学生上完课就离开学校。"港神教员室与学生学习室设在同一楼层,中间是设有茶水间的common room,放置了沙发和茶几,像家中大客厅一样。此外,老师与学生一起围桌夹菜吃饭们,很多机会和学生互动,一起聊天、谈论:"同学会和老师一起讨论问题,整个学校的气氛都很互动。" 这一代年轻人对权威式教学相当抗拒,而港神老师多数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张天和院长指出:"我们神学院的其中一个特色,就是我们的老师都倾向不是给学生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带领他们去探索不同圣经学者对那段经文的理解,从而透过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去诠释,以及建构自己的一套看法。" 他说学生甚至会发现,老师们对同一段经文或神学观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老师们不会全部『统一口径』有同一解释。我们让学生看到:不同老师可以有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每个老师可以有自己的道理。" 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并尊重不同角度的观点。张明光教授笑说:"我们的学生甚至说,他们最喜欢的是看老师们在课堂上对一些课题互相进行争辩!"
港神师生比例低,关系如家人般亲切。张天和牧师与学生谈话家常,气氛轻松。(图:基督日报) 年青人需要互动与回应 张天和院长亦观察到,年青人其实亦很喜欢互动和参与。他提到有一位年轻人在面试时坦言自己有"社交恐惧",害怕传统的权威性教育模式,但他仍然来报读神学。他向院长说:"如果上课只是听讲,我可以在家里看YouTube,为什么还要来学院?" 张院长说:"所以其实今天大学生很多不去上课,他选择在家里看直播,因为老师只是单向授课,在家甚至可以快进快点听完。如果纯粹是听讲的形式他们未必很喜欢,所以我们要进行一种不太相同的教育——需要有互动,需要回应他们面对的问题和处境。不是权威性『我讲了你就要听』的方式,而是一种可以有倾有讲、朋友式的交往——其实他们是喜欢的。" 张明光教授也认为,年轻人未必不喜欢与人接触,而是需要一种更平等、更开放的交流方式:"因此当他们来过我们的活动,觉得这里的气氛有点不同——是一种愿意与人相处、一起谈论的生活,他们就觉得这个就是他们觉得可以接受的。" 院长开放、落地领导思维 奠基实践性文化 开放的师生交流氛围、"落地"以及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与学院的文化和领导力息息相关。院长张天和坦言,他自己并非传统"学术底子",却更多以实践的方式从事神学教育。 他说:"我教神学的时间甚至比我牧会的时间更长,但我始终是以实践的方式进入神学教育。在神学院教书时,我也继续帮助教会。"他又认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带回教会,并转化为弟兄姊妹的属灵帮助。 张院长特别提到,港神今日的开放氛围与前任院长褚永华牧师的领导风格有很大关系。"褚牧师非常大胆,愿意给老师们自由发挥,并且敢于打破传统框架去创新。" 褚永华牧师在港神任教34年,当中30年担任院长一职,领导港神面向社会走向变革。张天和牧师回忆道,2003年间,褚牧师曾聘请中文大学宗教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毕业的博士担任教职。当时,许多神学院对这类背景的学者存有偏见,认为他们过于学术化,可能不适合神学院的教学需求。然而,褚牧师不仅无惧这些标签,大胆任用对神学院有帮助的人才。
港神部份校园近年曾经翻新,保留了原建筑物的特色,又加入新元素,使校园处处散发著既有现代感又有旧物温情的独特美感。(图:基督日报) 多元文化与开放对话的氛围 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也反映在港神老师的教学实践上。例如,张院长提到,港神的老师们不仅专注于学术研究,亦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例如积极作不同的宗教对话。很早年已有历史科老师带学生到道观、佛堂等跟不同信仰的人士对话:"例如我们去佛堂,跟那些师姑对话,坐在一起吃饭。他们吃饭的时候有他们自己的规矩,解释给我们听。" 除了佛堂,他们亦与天主教圣神修院进行探访交流,更去香港最有著名的道观蓬瀛仙馆,邀请中文大学道教的研究者一起探讨各宗教信仰的"永生"观念。他说,可能很多神学院未必会接受这样的交流,而禇永华院长带领期间学院一直有进行这样的宗教对话。
实践导向的教学风格 他认为,早年的老师——不论神学科还是历史科都很实践性,打造了港神实践性、贴地和开放的氛围,对神学生将神学实践于教会的实际上有一定帮助:"学生来其实都挺想学到这个:在神学院读书学了一套、而学生怎样能带到教会而又不会流于学术? 甚至一些特别的研究不致令教会难以接受?" 张院长提到,许多神学院学生面对的挑战在于:学术研究的成果往往与教会的需求存在距离,"有些研究如果直接带到教会,有些教会未必会接受。但是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把这些东西搬字过纸搬回教会,这是因为老师做了很好的示范。"他举例,旧约人物约伯是否真实存在,或《约伯记》中的主角约伯是否虚构人物、人物对话的容是否仅为文学创作,这类学术讨论如果不经过适当转化,可能会引发教会反感。 教务长张明光补充说:"我们的老师会教学生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但同时示范如何将其转化为教会可以接受、并能帮助信徒的方式。"他也表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学术知识,也示范了如何将神学"落地化",应对教会的实际需要。
贴满神学院公开活动的报告栏。(图:基督日报) 学费收入仅占三成 奉献支撑学院运作 院长张天和表示,港神的经济支持上,学费收入只占学院支出的约三成,剩下的七成依靠教会及信徒的奉献。然而近年来奉献金额持续下降,对学院财务带来一定压力。 张院长坦言,一如其他基督教机构,学院奉献金额有逐年下跌的趋势。为应对财务挑战,港神并非一味想「如何多得」,反而是「如何多给」。港神一面积极拓展经济来源,同时以多元方式服侍本地教会,包括近年来推出的读经营、灵修营及公开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教会提供灵性培育的资源,亦为学院带来额外收入支持。 此外,张天和提到,学院正在考虑响应部分教会的需求,开办与基督教历史相关的实地考察活动,例如参观香港的教会遗址、坟场及其他宗教足迹。这类活动既轻松又具教育意义,可以帮助教会对基督教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是一种服侍教会的方式。」 港神未来 港神现时全日制学生约630多人,如每年有十多人毕业投入牧职,会否考虑继续扩大学院规模呢? 张天和院长提到,十几年前学院曾进行过详细讨论,明确了神学院小规模、高质量的定位,确定将师生比例和生命建造放在首位,让老师能与学生建立师徒般的关系。 目前港神有七位全职老师,照此数全职学生最多只能收70人。院长表示,最理想是希望能有十位全职老师,如此依照一比十的比例,全职学生的最大容量可达100人。对于本地的神学院而言,100人已经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然而,港神并不追求学生人数的最大化,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学院希望专注于全职牧者的培训。张院长强调,若要进行深入的"埋身"训练,学生人数不宜过多:"我们不希望变成『大学化』的模式,因为那样只会变成单向的知识传递,无法真正建立学生的灵性和生命影响力。"正是如此,港神将维持人数少、保守师生密切的关系,期望毕业的学生在操守、灵性、学术上都能够平衡。 走出香港神学院,在学校林立的九龙塘街道上,不少穿著校服的小小学童走过,他们将成为这城巿未来的主人。回望港神那朴实清雅的校舍,这所在市区一隅的神学院其实是上帝的苗圃,未来将为这座城市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属灵领袖,成为这城的祝福。 延伸阅读: 【专访香港神学院一】巿区中的神学院:给年青人一个"神学‧家" 【专访香港神学院二】当社区遇上神学生——探索落地的特色课程 【专访香港神学院三】非一般神学院:开放思维 奠基实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