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塘一隅的港神校舍樸實清雅,是培養屬靈領袖的苗圃。(圖:基督日報) 神學院收生不足、年輕人拒讀、亦不願在堂會事奉已成神學界及教會頭痛的現象。年青的信徒認為信仰「離地」,與香港社會的公共空間仿如平行時空,缺乏交集。有的人將之歸究於神學教育未能回應時代的需要,令傳道人無法掌握時代脈膊。 然而,香港神學院卻似反其道而行。新生平均年齡越來越低。是什麼因素令這中型神學院成功吸引這世代對傳統教育模式有所保留的年輕人呢? 記者觀察到,每當提到年青人,兩位受訪者——張天和院長及張明光教授都會流露出喜愛之情。或許,答案不在於方法,而是在於愛與信心。 記者問:「人們經常說,現在的年青人與以前世代如何不同。你會怎樣形容年青一代呢?」張院長回答說:「人們很多時候對年青人有很多的看法—— 經常躲在家裡、經常上網、經常看手機、不太喜歡和別人溝通接觸等等。」對於這些評價他不以為然。 每逢暑假,港神常與大專學生福音團契(FES)合作舉辦神學營,吸引不少大學生參與。張天和形容這些年輕人「很認真,也非常願意互動」:「其實我們的感受很狹窄。我們神學院接觸的年青人有些不同,他們在校園裡和老師很多互動。」 青年人拒絕權威式教育 教學模式:引導思考
港神校園面積不大,校園設計配合學院理念,以互動和關係為核心,避免大型神學院百人大講堂走讀式的疏離感:「我們希望和學生多些互動,不想神學院像大學一樣,學生上完課就離開學校。」港神教員室與學生學習室設在同一樓層,中間是設有茶水間的common room,放置了沙發和茶几,像家中大客廳一樣。此外,老師與學生一起圍桌夾菜吃飯們,很多機會和學生互動,一起聊天、談論:「同學會和老師一起討論問題,整個學校的氣氛都很互動。」 這一代年輕人對權威式教學相當抗拒,而港神老師多數採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張天和院長指出:「我們神學院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我們的老師都傾向不是給學生一套固定的答案,而是帶領他們去探索不同聖經學者對那段經文的理解,從而透過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去詮釋,以及建構自己的一套看法。」 他說學生甚至會發現,老師們對同一段經文或神學觀點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老師們不會全部『統一口徑』有同一解釋。我們讓學生看到:不同老師可以有不同角度去看一件事,每個老師可以有自己的道理。」 這種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展批判性思維,並尊重不同角度的觀點。張明光教授笑說:「我們的學生甚至說,他們最喜歡的是看老師們在課堂上對一些課題互相進行爭辯!」
港神師生比例低,關係如家人般親切。張天和牧師與學生談話家常,氣氛輕鬆。(圖:基督日報) 年青人需要互動與回應 張天和院長亦觀察到,年青人其實亦很喜歡互動和參與。他提到有一位年輕人在面試時坦言自己有「社交恐懼」,害怕傳統的權威性教育模式,但他仍然來報讀神學。他向院長說:「如果上課只是聽講,我可以在家裡看YouTube,為什麼還要來學院?」 張院長說:「所以其實今天大學生很多不去上課,他選擇在家裡看直播,因為老師只是單向授課,在家甚至可以快進快點聽完。如果純粹是聽講的形式他們未必很喜歡,所以我們要進行一種不太相同的教育——需要有互動,需要回應他們面對的問題和處境。不是權威性『我講了你就要聽』的方式,而是一種可以有傾有講、朋友式的交往——其實他們是喜歡的。」 張明光教授也認為,年輕人未必不喜歡與人接觸,而是需要一種更平等、更開放的交流方式:「因此當他們來過我們的活動,覺得這裡的氣氛有點不同——是一種願意與人相處、一起談論的生活,他們就覺得這個就是他們覺得可以接受的。」 院長開放、落地領導思維 奠基實踐性文化 開放的師生交流氛圍、「落地」以及實踐導向的課程設計,與學院的文化和領導力息息相關。院長張天和坦言,他自己並非傳統「學術底子」,卻更多以實踐的方式從事神學教育。 他說:「我教神學的時間甚至比我牧會的時間更長,但我始終是以實踐的方式進入神學教育。在神學院教書時,我也繼續幫助教會。」他又認為,學生需要的不僅是書本知識,更是如何將這些知識帶回教會,並轉化為弟兄姊妹的屬靈幫助。 張院長特別提到,港神今日的開放氛圍與前任院長褚永華牧師的領導風格有很大關係。「褚牧師非常大膽,願意給老師們自由發揮,並且敢於打破傳統框架去創新。」 褚永華牧師在港神任教34年,當中30年擔任院長一職,領導港神面向社會走向變革。張天和牧師回憶道,2003年間,褚牧師曾聘請中文大學宗教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畢業的博士擔任教職。當時,許多神學院對這類背景的學者存有偏見,認為他們過於學術化,可能不適合神學院的教學需求。然而,褚牧師不僅無懼這些標籤,大膽任用對神學院有幫助的人才。
港神部份校園近年曾經翻新,保留了原建築物的特色,又加入新元素,使校園處處散發著既有現代感又有舊物溫情的獨特美感。(圖:基督日報) 多元文化與開放對話的氛圍 這種開放、包容的態度,也反映在港神老師的教學實踐上。例如,張院長提到,港神的老師們不僅專注於學術研究,亦強調文化的重要性,例如積極作不同的宗教對話。很早年已有歷史科老師帶學生到道觀、佛堂等跟不同信仰的人士對話:「例如我們去佛堂,跟那些師姑對話,坐在一起吃飯。他們吃飯的時候有他們自己的規矩,解釋給我們聽。」 除了佛堂,他們亦與天主教聖神修院進行探訪交流,更去香港最有著名的道觀蓬瀛仙館,邀請中文大學道教的研究者一起探討各宗教信仰的「永生」觀念。他說,可能很多神學院未必會接受這樣的交流,而禇永華院長帶領期間學院一直有進行這樣的宗教對話。
實踐導向的教學風格 他認為,早年的老師——不論神學科還是歷史科都很實踐性,打造了港神實踐性、貼地和開放的氛圍,對神學生將神學實踐於教會的實際上有一定幫助:「學生來其實都挺想學到這個:在神學院讀書學了一套、而學生怎樣能帶到教會而又不會流於學術? 甚至一些特別的研究不致令教會難以接受?」 張院長提到,許多神學院學生面對的挑戰在於:學術研究的成果往往與教會的需求存在距離,「有些研究如果直接帶到教會,有些教會未必會接受。但是我們的學生就不會把這些東西搬字過紙搬回教會,這是因為老師做了很好的示範。」他舉例,舊約人物約伯是否真實存在,或《約伯記》中的主角約伯是否虛構人物、人物對話的容是否僅為文學創作,這類學術討論如果不經過適當轉化,可能會引發教會反感。 教務長張明光補充說:「我們的老師會教學生吸收最新的學術研究,但同時示範如何將其轉化為教會可以接受、並能幫助信徒的方式。」他也表示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掌握學術知識,也示範了如何將神學「落地化」,應對教會的實際需要。
貼滿神學院公開活動的報告欄。(圖:基督日報) 學費收入僅佔三成 奉獻支撐學院運作 院長張天和表示,港神的經濟支持上,學費收入只佔學院支出的約三成,剩下的七成依靠教會及信徒的奉獻。然而近年來奉獻金額持續下降,對學院財務帶來一定壓力。 張院長坦言,一如其他基督教機構,學院奉獻金額有逐年下跌的趨勢。為應對財務挑戰,港神並非一味想「如何多得」,反而是「如何多給」。港神一面積極拓展經濟來源,同時以多元方式服侍本地教會,包括近年來推出的讀經營、靈修營及公開講座等活動,這些活動不僅為教會提供靈性培育的資源,亦為學院帶來額外收入支持。 此外,張天和提到,學院正在考慮響應部分教會的需求,開辦與基督教歷史相關的實地考察活動,例如參觀香港的教會遺址、墳場及其他宗教足跡。這類活動既輕鬆又具教育意義,可以幫助教會對基督教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是一種服侍教會的方式。」 港神未來 港神現時全日制學生約630多人,如每年有十多人畢業投入牧職,會否考慮繼續擴大學院規模呢? 張天和院長提到,十幾年前學院曾進行過詳細討論,明確了神學院小規模、高質量的定位,確定將師生比例和生命建造放在首位,讓老師能與學生建立師徒般的關係。 目前港神有七位全職老師,照此數全職學生最多只能收70人。院長表示,最理想是希望能有十位全職老師,如此依照一比十的比例,全職學生的最大容量可達100人。對於本地的神學院而言,100人已經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 然而,港神並不追求學生人數的最大化,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學院希望專注於全職牧者的培訓。張院長強調,若要進行深入的「埋身」訓練,學生人數不宜過多:「我們不希望變成『大學化』的模式,因為那樣只會變成單向的知識傳遞,無法真正建立學生的靈性和生命影響力。」正是如此,港神將維持人數少、保守師生密切的關係,期望畢業的學生在操守、靈性、學術上都能夠平衡。 走出香港神學院,在學校林立的九龍塘街道上,不少穿著校服的小小學童走過,他們將成為這城巿未來的主人。回望港神那樸實清雅的校舍,這所在市區一隅的神學院其實是上帝的苗圃,未來將為這座城市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屬靈領袖,成為這城的祝福。 延伸閱讀: 【專訪香港神學院一】巿區中的神學院:給年青人一個「神學‧家」 【專訪香港神學院二】當社區遇上神學生——探索落地的特色課程 【專訪香港神學院三】非一般神學院:開放思維 奠基實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