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教授指出,教会的使命来自上帝的使命,不分宗派、具普世性,应指向合一并追求和平公义。然而他观察到教会在这方面的表现未如理想,往往只关注自身利益或宗派事务,视野过于狭隘。
缅甸探望政治犯 浮现"他者的脸容"
他今年8月底前往缅甸仰光,是自2021年缅甸政变后第二次到访当地。其间他获安排与被囚的政治犯会面,聆听他们的遭遇。有人申诉自己并未参与政变,仅在社交平台表达不满就被控罪入狱。查实根据缅甸2021年通过的法例,任何人公开发表对政府的不满、令军队遭人憎恨,最高可被判监三年。
一位怀孕中年妇女的乡村被炸毁,丈夫离乡从军,与政府军作战后被抓捕。也有人为逃避征兵逃至泰国寻政治庇护,或由家人送走子女,导致家庭离散。村人不得不组织起来,安排人来照顾及收养孤儿。
龚立人表示,他在聆听这些故事时脑海中浮现这群"他者"的脸容,促使他反思为何政府不是保护人民?为何国际社会关注加沙和乌克兰的难民,却忽略缅甸人民?作为全球公民,我们应有甚么责任?教会又可以怎样帮助?
教会合一履行公民责任 团结障碍重重
追溯普世教会合一履行公民责任,2013年中东、埃及有基督徒被杀害,教宗方济各提出"基督徒血的合一"概念,指出基督徒因信仰遭杀害是不分宗派的,呼吁共同承担殉道者的苦难。龚立人借用这概念并加以扩阔 进一步延伸:"基督徒共同关注的不应只限于殉道者,而是所有人所经历的苦难,我们都有公民责任去关注、共同承担,以此见证上帝。"
要实践合一关注苦难,关键在于"团结",但如何实践团结,仍需要进一步探讨。马丁路德和教宗方济各都指出,阻碍团结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我中心。马丁路德认为,人因罪性倾向只专注自身,甚至将上帝工具化,仅为自己的祝福服务;而教宗方济各则指出,这种自我中心表现在对他人的漠不关心。
龚立人则进一步反思:"对他人漠不关心的背后,其实可能源于一种『无助感』。许多人并非不愿团结,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开始,并感到凭个人之力无法改变现状。"
除了无助感外,龚立人还提到另一个阻碍团结的因素——"冒险"。他分享了自己前往缅甸的经历。有人曾劝他不要前往,认为当地环境十分危险。但他反问:"究竟是谁更危险?是去缅甸的人危险,还是当地人处于更危险的处境?如果我们不去,又有谁会去?"
他又指出,全球公民的责任并非来自国家制度,而是由上帝的国度所塑造;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我们就会有不同态度。
全球公民团结挑战重重 先从个人出发
全球团结合一、履行公民责任谈何容易,过程挑战重重。外在因素方面,呼吁全球公民团结的多为社会上条件较富裕的人,他们能组织志愿团体前往不同地区服务,但贫穷地区的人未必能有资源去参与。内在因素方面,以缅甸教会为例,虽然他们正在实践团结精神,与革命军谈判释放被囚者,但这样的举动却在教会内部引发了争议和分裂。
他强调无论如何我们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行动不意味著软弱,但我们更应追问"为何政府制度会造成不公义"?
他总结:"我们可以从个人出发,即使不知道怎样做、不确定行动会带来什么结果,仍要坚持去做,以免无助感继续扩大。"
神学对谈小组9月28日举办"香港神学研讨会",从神学角度看当下处境与教会使命。是次专题为"跨文化及跨信念格局中的教会使命",龚立人教授讲题为《作为全球公民的见证:公共神学中的普世信仰》,同场讲员另有香港圣神神学院教授李小梅博士,讲题为《成圣的召叫和教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