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教授指出,教會的使命來自上帝的使命,不分宗派、具普世性,應指向合一並追求和平公義。然而他觀察到教會在這方面的表現未如理想,往往只關注自身利益或宗派事務,視野過於狹隘。
緬甸探望政治犯 浮現「他者的臉容」
他今年8月底前往緬甸仰光,是自2021年緬甸政變後第二次到訪當地。其間他獲安排與被囚的政治犯會面,聆聽他們的遭遇。有人申訴自己並未參與政變,僅在社交平台表達不滿就被控罪入獄。查實根據緬甸2021年通過的法例,任何人公開發表對政府的不滿、令軍隊遭人憎恨,最高可被判監三年。
一位懷孕中年婦女的鄉村被炸毀,丈夫離鄉從軍,與政府軍作戰後被抓捕。也有人為逃避徵兵逃至泰國尋政治庇護,或由家人送走子女,導致家庭離散。村人不得不組織起來,安排人來照顧及收養孤兒。
龔立人表示,他在聆聽這些故事時腦海中浮現這群「他者」的臉容,促使他反思為何政府不是保護人民?為何國際社會關注加沙和烏克蘭的難民,卻忽略緬甸人民?作為全球公民,我們應有甚麼責任?教會又可以怎樣幫助?
教會合一履行公民責任 團結障礙重重
追溯普世教會合一履行公民責任,2013年中東、埃及有基督徒被殺害,教宗方濟各提出「基督徒血的合一」概念,指出基督徒因信仰遭殺害是不分宗派的,呼籲共同承擔殉道者的苦難。龔立人借用這概念並加以擴闊 進一步延伸:「基督徒共同關注的不應只限於殉道者,而是所有人所經歷的苦難,我們都有公民責任去關注、共同承擔,以此見證上帝。」
要實踐合一關注苦難,關鍵在於「團結」,但如何實踐團結,仍需要進一步探討。馬丁路德和教宗方濟各都指出,阻礙團結的根源在於人的自我中心。馬丁路德認為,人因罪性傾向只專注自身,甚至將上帝工具化,僅為自己的祝福服務;而教宗方濟各則指出,這種自我中心表現在對他人的漠不關心。
龔立人則進一步反思:「對他人漠不關心的背後,其實可能源於一種『無助感』。許多人並非不願團結,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開始,並感到憑個人之力無法改變現狀。」
除了無助感外,龔立人還提到另一個阻礙團結的因素——「冒險」。他分享了自己前往緬甸的經歷。有人曾勸他不要前往,認為當地環境十分危險。但他反問:「究竟是誰更危險?是去緬甸的人危險,還是當地人處於更危險的處境?如果我們不去,又有誰會去?」
他又指出,全球公民的責任並非來自國家制度,而是由上帝的國度所塑造;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我們就會有不同態度。
全球公民團結挑戰重重 先從個人出發
全球團結合一、履行公民責任談何容易,過程挑戰重重。外在因素方面,呼籲全球公民團結的多為社會上條件較富裕的人,他們能組織志願團體前往不同地區服務,但貧窮地區的人未必能有資源去參與。內在因素方面,以緬甸教會為例,雖然他們正在實踐團結精神,與革命軍談判釋放被囚者,但這樣的舉動卻在教會內部引發了爭議和分裂。
他強調無論如何我們應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不行動不意味著軟弱,但我們更應追問「為何政府制度會造成不公義」?
他總結:「我們可以從個人出發,即使不知道怎樣做、不確定行動會帶來什麼結果,仍要堅持去做,以免無助感繼續擴大。」
神學對談小組9月28日舉辦「香港神學研討會」,從神學角度看當下處境與教會使命。是次專題為「跨文化及跨信念格局中的教會使命」,龔立人教授講題為《作為全球公民的見證:公共神學中的普世信仰》,同場講員另有香港聖神神學院教授李小梅博士,講題為《成聖的召叫和教會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