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三)

思考神学教育要作出变革之前,笔 者先要说明三个现况的观察,作为讨论的起点。 首先,资讯普及化,这意味著神学知识 (或资讯),已非专职教牧与神学工作者享有特权。神学教育普及化是必然趋势,按巴特与 Robert Banks所言 :"每位信徒皆是神学工作者 !"信徒的神学思考提升了,但教牧又如何 ? 其次,堂会的质素提升了,我们不能期望堂会有的只是中学生或长者,而教牧则是堂会内少数学历高的有识之士了 ? 神学院的学术水平不能走回头路,如提供基层训练的"禧福" 最近也朝向颁发学位;笔者并非建议华人神学院要"反智",只强调生命读经,否定学术研究。正因为信徒学识 (包括圣经与神学) 提升,再加上堂会水平提升,不停留于布道植 堂层面,故此一般爱主的热心信徒对教牧自有其"合理期望";然而当毕业出工场的传道未能满足,这就构成牧养的张力。 第三,就是时代与社会的急变,资讯年代来临,不同学科对话,学习模式改变;教会要面对大小不同课题作思考与回应。简易的标准答案不能应对需求,教牧的"通识要求"较过 往为高,他 / 她不须要扮作专家,但至少他 / 她要有基本的认知。 基于上述的观察,笔者的立论是本港神学院在普及教育方面,已作得不错;但相对地,教牧训练则相形见绌,不能跟得上转变。笔者建议的课程,不是只在课室内讨论理论 (这是 不容否定),更重要是在堂会实况中经过反思的学习。笔者非空谈,"教新"提供的"堂主任训练"、"马可计划"等,正尝试补足此方面需求。 因此,笔者建议那些专识训练教牧的神学院,就要认真思考其训练模式,笔者反对以"行政管理"或"心理辅导"等同牧养,很可能有至少一年亲身在堂会内作"见习传道",神 学院提供 co-op 课程予神学生。加拿大 University of Waterloo模式,也许值得借镜,六成学生皆参与"见习式"学习,而其毕业生有甚高的就业率。也许在 M. Div课程,可提 供双轨选择,一是毋须见习的三年模式,这些大多是在职的教牧再进修,另一则是多一年的课程,M. Div共四年 (2年基础教育 + 2年专职训练模式),对象是蒙召作传道而事奉经 验不足的神学生。惟有更多"临场"式训练,否则大多毕业出来的神学生,将面对现实的考验,而陷在身分危机中。我们有不少满怀壮志的神学生入读 (94年为969人,99年为869 人,2004年为1026人),然而受训数年后,竟发觉其训练不足以应付;不少又再进修学位,但问题仍未解决。下期再谈教牧进修问题。 转载自香港教会更新运动 每周评论 教牧之在职进修 -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四)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二)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一)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