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建築師夫婦深入烏克蘭戰區 用信仰與行動建造希望

無人機掠過頭頂,爆炸聲此起彼落。兩分鐘前還在行駛的汽車,下一刻不得不緊急剎車,掉頭,反向逃離。對於新加坡夫婦陳鎮升(Rudy Taslim)與林寳燕(Lam Bao Yan)而言,這樣的場景已成為日常。

三年半來,他們多次深入烏克蘭戰區,直面前線的混亂與毀壞,同時也見證了人性、神蹟與愛。陳鎮升説,這些經歷讓他們無法再回到過去,「這就成為你的一部分了。」

從建築師到宣教士

林寶燕與陳鎮升在不同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陳鎮升是新加坡註冊建築師,曾擔任大學講師,創建並經營建築設計公司Genesis Architects;寶燕具有工商管理背景,她從大學時期創業,後加入建築公司,推動多個社會基礎建設項目。

2013年起,林寳燕開始參與Iris Global在盧旺達、莫桑比克、剛果等非洲國家的事工,救助棄嬰、興建學校與收容中心。其後,陳鎮升也前往莫桑比克,與妻子一道接受Iris Global的培訓。這是一個透過信仰與行動服事極貧羣體的國際宣教機構,讓他們確立了「用實際行動活出信仰」的使命觀。

自那時起,他們踏上宣教之路已有13年。前十年主要在非洲服侍。他們在莫桑比克建立了一間大學,「將來他們會有轉變這個國家的機會。」在盧旺達建立了盲童學校,350個盲童在那裏上學並得到關懷。在剛果建立了40閒小學。

烏克蘭的「燈塔」

從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這對夫婦多次奔赴烏克蘭前線。通過他們所創立的援助團體「愛在烏克蘭」( Love on Ukraine),他們已為烏克蘭平民建造了超過 500 套緊急避難住房;夫妻倆還發起一項「燈塔計劃」:從歐洲各地搜購發電機,帶到烏克蘭教會、孤兒院、醫院共80個據點,為人們提供照明、暖氣、衞星網絡和熱食。

新加坡建築師夫婦深入烏克蘭戰區 用信仰與行動建造希望


烏克蘭一處被炸毀的房子(本圖由林寳燕/陳鎮勝提供與聯合早報)

林寳燕回憶,每次去烏克蘭都是單程機票。由於烏克蘭境內機場關閉,他們必須烏克蘭駕車到波蘭才能飛回新加坡。從烏克蘭到波蘭一路要經過很多checkpoint。往往趕不上已定的航班,導致機票作廢。

在接受台灣基隆教會傳道人莊迺民的採訪中,寶燕見證了她如何在沒有得到簽證的情況下奇跡般的進入了烏克蘭。「上帝把我帶進來了,我肯定是有任務了。」她説。

「我是來服侍的」

烏克蘭國土面積是新加坡的800多倍。寳燕憑信心踏入戰場,也與當地牧師建立了深厚關係。初見時,牧師們見到一個小眼睛的亞洲女子,不僅質疑:「外國人都走了,為什麼你還來?」但當她回答「我是來服侍的」時,牧師們流下眼淚,願意與她合作。

陳鎮升與寶燕每年去烏克蘭四、五次。「因為我們一直去到前線,那些在前線的人對我們的心越來越敞開。」兩個亞洲面孔來到一羣白人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他們開始問:到底什麼事情這麼重要?其他外國人都在離開,為什麼你們還不斷回來?」

「我是來服侍的。」寶燕回答他們。

「我們禱告很久,希望有強大的國家來幫助。但是沒有什麼消息。」烏克蘭當地的牧師回答她,「大家都跑了,你來了,你一定很誠懇,那麼我們就合作吧。」

當地的牧師把她帶到戰場。在那裏,寶燕看到屍體在地上,腐爛的味道讓她一生難忘。「好多人被火燒着,喊著讓你救他,但是我們不懂得怎麼救。那個情景真的很難受。坐在那裏,心裏很難,胸口很痛。我覺得自己可能受創傷了。坐下來休息,當時我聼到上帝對我説,我的心也碎了。」

「Stop for the One」

在Iris Global事工接受培訓時,有限的資源、人力,無限的需求、無數的人,陳鎮升和寶燕已經學會了「stop for the one」(停下來幫助眼前的那一個人)這一行動準則。”就在你面前 我所帶給你面前的那個就是我要你幫助的 那麼我們就按着這種方式一個一個幫助.”

「來到我面前的那個就是我要幫助的。我們就按着這種方式一個一個幫助,沒想到可以做的那麼多。」寳燕在接受台灣傳道人莊迺民採訪時感概道。

夫妻倆不僅建造住房,也挽回了超過1000個孩子的生命。許多婦女在戰爭中失去住所、失去丈夫,絕望之下想冒險去墮胎(甚至已經懷孕八、九個月)。林寳燕懇求:「請給我五分鐘,不要這樣做。讓我們來幫你,無論是奶粉還是尿布,我們都來支持你。」雖然不是所有人聽從,但已有超過1000個嬰兒得以出生。



「就我們夫妻兩個人就能做到這一點,這是上帝給我們的何等的榮幸、何等的奇跡。」寶燕説,「他們不會記得我們的名字,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上帝知道,他們是有命定的。」

在戰火中看見愛

陳鎮升回憶,第一次到前線服事時,他們必須穿上防彈衣保護自己,一方面擔心,另一方面也有心跳的感覺:「上帝竟然這樣信任我們,可以使用我們回應這樣重要的呼召。」

「在新聞上我們總是看到最前綫有什麼東西被炸燬 什麼東西被破壞,但其實在戰爭的最前線是有愛的,是看見人性的。」陳鎮升説。

陳鎮升與一位烏克蘭軍人因一隻從廢墟裡救出的狗而建立聯繫。這個狗來自一個已經完全被炸毀的村莊,那位軍人收養了它。陳鎮升也有一直養狗。他們互相留了電話號碼。

狗狗的近況、狗狗的照片,成為雙方保持聯係的話題。回到新加坡之後,Rudy繼續與這位軍人保持聯絡。沒有問他戰爭如何,只是互相傳一些狗狗的照片,問問最近的生活。

不幸的是,幾個月後,對方停止了回應。

新加坡建築師夫婦深入烏克蘭戰區 用信仰與行動建造希望


林寳燕陳鎮升夫婦與烏克蘭軍人的合影(圖:愛在烏克蘭FB)

「當我有機會跟這位軍人接觸的時候, 我就看見愛的樣貌, 就是對方所在乎、感興趣的東西, 我也在乎,我也感興趣。」陳鎮升感慨地回憶説,「這些時間對我們來説非常珍貴。」

「大家都有眼睛,但是不是每個人可以看見。我們有眼睛,但是看得見嗎?有些人沒有眼睛,在盧旺達,都有350個盲人小孩。你別看他們盲,但是他們看到我們的心,他們知道誰愛他們,他們知道。」寳燕説。

隨時準備好「最後一程」

每次去烏克蘭,寶燕夫婦都做好了死亡準備。甚至寫下遺囑,為「萬一」做準備。

對他們而言,選擇前線並非因為勇敢,而是因為那裡有最破碎、最需要幫助的人。「前線除了軍人也有很多老人和窮人無法離開,他們被困住在那裡。」他們協助做很多撤離的工作,但是很多人都不想撤離,有位老太太告訴寶燕:「我的先生在這裏死了、埋了,如果我死了,我要跟他在一起」

「沒有付不起的代價,只有看不見的價值。」寳燕説。「我們現在住的地方是暫時的。最終天國是我們永恆的地址。」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