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關心社區不足 劉達芳建議設「關愛教會」指數 編輯室 2011年9月15日星期四 下午12:38 禧福協會會長劉達芳建議香港教會設立「關愛教會運動」,評估教會是否達到主耶穌對教會愛鄰舍、愛社區的要求。 劉達芳博士指出耶穌基督的大誡命是要求愛神並愛人如己,而初期教會亦有甘心施捨、樂意供給的特質。她認為作為一間「關愛教會」不光是在節日派發禮物,或搞嘉年華會等表示,而須長期參與,甚或者更要領導關懷的文化。 但反觀香港不少教會只關懷會友或慕道友,但並不關懷社區或環境。甚至若按「商界展關懷」的標準,則不少教會可說是「不及格」。 現時香港社會上有「商界展關懷」的運動,凡符合三項評核標準中的兩項的企業都可獲「商界展關懷」的標誌,並將之附財在公司文件上,以茲鼓勵。評核標準之一是要「關懷社區」,包括要鼓勵義務工作、樂於捐助社群、傳授知識技術和聘用弱勢社群等。 她表示過去一年「商界展關懷」為弱勢社群提供了超過12萬小時義工服務、一萬個就業機會,及二億多元的善款。而教會的慈惠捐款及各種人材則都是可以貢獻給關懷事工的本錢。 她為「關愛教會」提供了四項評審建議: 1 教會是否有「關愛鄰舍的教會」的自我形象。 2 會友中關愛弱勢及社區,佔全部會友的百分比—會友個人衡量,自己是否一個關愛社會,把社區問題放在心上的人。教會必須能動員教會15%以上之會眾參與社區關懷行動。 3 「關愛」是否教會整體的生活方式?包括:投放資源於社區關懷(如地方使用、教會內設立基金等)、平均每月最少舉行一次關懷性外展活動、有關愛社區的教導,如每年設有「關愛教會」主日,主日學開設「社會關懷」或「社區轉化」等科目。 4 教會的社區形象:市民知道附近有這麼一間教會嗎?市民知道的話,會如何說?「噢,知道,他們常常想拉我們入教。」抑或:「這教會明白和關心我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