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工联盟集结坊间力量倡议政策
该民间组织由多个团体及NGO联合组成,同时吸纳关心社会的青年人参与参与,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较大规模的民间组织。其行动最初是从举办研讨会开始著手。
民间组织成员背景多元,活跃于不同议题的关注。2023年底,香港正经历一波青少年自杀潮,成员们希望为社会尽一份力,由此聚集在一起。2024年2月,她们举办了关注学童自杀的研讨会,这也标志著联盟的正式成立。此后,联盟招募了一批年轻人,共同探讨接下来的行动方向,包括设置街站向社会传递陪伴青少年的讯息,以及约见政府官员进行政策倡议,旨在扩大影响力,唤起社会的关注。
民间组织主要聚焦于公众倡议而非直接提供情绪支援。遇到情绪困扰的学生时,他们会转介至合作机构进行专业跟进。
空谈儿童权利 不如保住他们的性命
民间组织成员长期投入青少年关怀工作,动力源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作为社工系学生,"关注学童自杀学生联席"的杨铠彤原本专注于儿童权利倡导,后来转向学童自杀议题。她解释这种转变:"履行公民责任需要如实地反映儿童处境,促使社会政策更贴近其需求。当我一面倡导儿童发展权、生存权、参与权,一面却看到每天都有学童自杀的新闻时,意识到必须先确保他们『活著』,才能谈论其他权利。"
她又说:"与学生互动时我们深有感触,这些感受不仅坚定了我们的信念,更希望将这份切肤之痛转化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推动各界为预防学童自杀付出实际行动。"
来自社区组织"画出湾仔"的井川龙一补充道,"儿童权利"这个概念对多数人而言感觉遥远。他以自身的倡议经历为例,虽然起初以倡议工作为先,但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学生都不清楚自己有甚么权利,受到剥削也不敢反抗,明白到光靠倡议并无法真正推动权利。这种反思促使他选择透过与学童建立实际连结,从而了解需要和提升意识。同时善用不同平台,如校友会等,把握机会继续推动权利,另一方面与学生同行。
青少年行为不被理解 学校"罚完再罚"
座谈会上,三位年青成员认为,青少年面临的处境往往不被家庭、学校及社会理解。公众对青少年的一些常见行为如吸烟、饮酒等投以异样眼光,将这些标签为"偏差行为"。学校面对学生问题时,惯常做法是"先处罚、再处罚",甚至连自杀行为也未必能得到长辈理解,在学校可能直接被带往辅导室,或简单被归类为精神异常。
正在攻读社工课程的组织成员井川龙一认为,学生有偏差行为背后往往涵括各种不同的因素,但社会只会标签和责备这些学生,却回避去理解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和需求:"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吸烟或吸毒,这些外显行为背后隐藏著很多因素,可能单纯是大压力,找不到其他纾压的方法,可能是缺乏关爱,让他们转向同侪寻求归属感,却不幸接触到不良嗜好。"
他呼吁社会不应止于批判,而应以同行者姿态理解。他认为学校体系已难以协助当代青少年面对问题,因而选择加入校友会,以实际行动继续为学生发声、推动学校改变。虽然一直遭遇校方质疑她回校滋事,但他透过实际行动证明其真诚,即使深夜也愿意外出陪伴情绪低落的学生。
青少年相处之道:真诚胜于技巧
杨铠彤从自身经历分享,中三时就有成年人真诚陪伴的经验,使她深刻体悟到与青少年互动重点在"用心"而非技巧:"这不是目标导向:今天一起打机,为了明天谈学业,以为达成目标他们便会成长。"
井川龙一完全认同这一点:"青少年不需要你给予什么,他们只渴望被倾听。建立关系的关键不是只在危机时刻的陪伴,而在于平常的关心,让他身边能够有个不论开心与否,也能够分享的人,不开心时自然会想到你。"
教会压缩青少年的思想空间
谈到教会面对的青年流失问题,井川龙一认为根源在于教会的体制压缩了人的自主空间:"其实不需要教会改革,只要大家有商量,感到被重视、从而归属于此,建立到归属感,他们就会愿意恒常在这教会聚会。当发生什么事情,也会想起教会、愿意跟教会分享并共同经历。如果能做到如此,将能帮助到他们在社会建立人际网络,否则他们只是来崇拜,而且很快便会离堂。"
身为第二代的基督徒社工成员黄敏灵发现,教会与信徒缺乏民主观念,信徒领袖因著疲乏与守旧,忽视年青信徒的参与权。这种落差使她意识到:"年轻人在教会缺乏话语权,可是变革通常由下而上发生。"因此她呼吁教会应主动调整既有框架,赋权给年轻一代。
社会人士常说"年轻人不是未来的栋梁",民间组织成员指正这种错误观念,并强调:"年轻人『已经是』今天社会的栋梁!"对于坊间批评年轻人"躺平",他们认为成年人更应该反思背后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