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道德再響警號 道德教育由教會當 編輯室 2007年10月18日星期四 上午7:47 翻阅數日的報章,不但找到未成年少女懷孕的新聞,還有少女援交搵快錢的報導。「援交」是援助交際的縮寫,此名稱源自日本的名 詞,指少女為獲取物質享受,包括:金錢、服裝、飾物和食物等,會答應男士約會,有時也會涉及「雙向互動」色情交易。若意外懷孕,多數墮胎了事。 這股風氣現藉著互聯網擴散,情況已日益嚴重,在網上論壇已設有「援助交際區」任由網民自由討論,甚至有賽後報告、交流推介、工作指引。如此是很容易讓更多青少年參與其 中。不但如此,互聯網對援交者更帶來自主權,少女把自己的資料貼上告示,列明交易項目和價格,最後還有選客的權利。這樣可能會吸引更多價值扭曲的少女考慮投身。 據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油尖旺青少年綜合發展中心所發表《香港少女援助交際現象初探》的研究報告,成功訪問6名年齡介乎15至18歲的援交少女,指她們有五大特徵,經濟狀 況不佳、與父母關係疏離、追求物慾生活和被愛感覺。 就這方面,社工籲社會應強化性教育和道德教育。可是政府、社會和家長已寄望學校培養出成績優良兼技藝超群的學生。試想想,究竟還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再教育學生正確 的道德觀呢?單靠每年數個道德講座、每週一次宗教活動、每日不多時候與老師或社工面談,這是否真的有效去幫助青少年人嗎?援交文化已成社會的道德警號了,必須計劃一些 具體方法去落實強化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上,教會可以作更多的貢獻。基督教一直提倡貞潔運動、正確性教育、健康家庭和人際和諧等的價值觀,加上近十年教會對青少年事工是十分重視的,願意投放不少人 力資源下去,陪伴青少年成長。教會可考慮承辦學校的道德課程或活動,一方面廣傳福音,另方面建立下一代。不再讓香港的道德繼續倒退下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