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會更新運動近日發佈《2024國際教會普查》結果,旨在將華語及國際教會比較讓教界瞥見香港教會全貌。結果顯示廣東話使用者激增至四成,打破「國際教會以外籍人士為主」的刻板印象。但另一方面,不論是華語教會還是國際教會,都同樣面臨崇拜人數均下滑、教牧人手不足等困難。
國際教會普查是今年3月發佈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的一部份,此前2014年及2019年曾作同類調查。「國際教會」是指主要以英語進行聚會、且服事對象為來自不同國籍人士之教會群體。
《2024香港教會普查》共向1,318間華語堂會發出問卷,收回778間堂會回卷;而《2024國際教會普查》亦同期進行,向73間國際教會發出問卷,共收回30份。此研究除展示國際教會面貌,亦將國際教會與過往數據及華語教會現況進行對比分析,涵蓋會眾種族、語言、崇拜人數,以及教會成立規模、教牧同工人數、財務狀況等範圍。
國際教會會眾「中國/港人」佔大多數
調查數據顯示,國際教會會眾以「中國/香港人」為主,佔整體75%,達22,910人,但相比2019年的26,033人減少約3,000人;一些其他種族人數大幅下跌:白人由3,288人下降至744人、其他亞洲人亦由3,010人下降至836人。
國際教會崇拜使用語言包括英語、廣東話、普通話及菲律賓語,當中英語崇拜佔98.6%。對比2019年,廣東話使用由23.3%顯著上升至39.7%,普通話由亦有小幅增長,由12.3%上升至13.7%。菲律賓語使用則呈下降趨勢,由21.9%降至15.1%。報告指出語言分佈轉變反映會眾種族組成的變化,打破「國際教會以外籍人士為主」的刻板印象。
華語、國際教會實體崇拜人數均下滑
崇拜人數統計方面,華語教會實體崇拜人數持續滑落,平均每間堂會由206人下降至2024年的150人。國際教會平均每間堂會崇拜人數為337人,雖較華語教會多出一倍以上,但與2019年每間平均500多人的規模相比,同樣呈現下跌趨勢,反映無論華語或國際教會,實體崇拜人數均普遍下滑。
青少年事工方面,國際教會與華語教會各有強項。國際教會因多使用國際學校作為崇拜場地,青少年人數相對較多;而華語教會則較多透過堂外培育及外展工作接觸青少年,在堂外青少年事工的投入多於國際教會。
國際教會明顯「年輕」發展具探索空間
調查亦顯示國際教會相對「年輕」,成立年份介乎5至24年之間,五年間新成立堂會佔總數5.5%,而華語教會則多已成立30至34年,五年間增加13間堂會(約佔總數1%),反映國際教會整體結構較新。劉梓豪表示教會的動力與其成立的年限密切相關,在文化和教會處理事務的做法上都有許多空間來進行探索和創新。
地區分佈方面,國際教會在港島區最多,新界區最少;而華語教會與國際教會兩者都是用學校場地來做崇拜(華語教會23%,國際教會22%),但國際教會使用學校場地的比例較2019年大幅下降(從31%降至22%)。與此同時,國際教會使用商業、工業及住宅樓宇的比例相對增加,且多數傾向租用物業而非購置,以維持運作的靈活性,與華語教會約半數自置物業的模式形成對比。
華語、國際教會牧者人數下跌
堂會規模方面,華語教會約有半數堂會人數不足100人,其中少於50人的堂會佔26%,而50至100人的堂會則佔31%,這兩部分加起來超過一半堂會數目。相對而言,國際教會中仍然存在一群非常有影響力的巨型堂會 (1000人或以上),佔11%。此外大型堂會 (501至1000人)佔25%、中型堂會 (201至500人)佔23%、中小型堂會 (101至200人)佔11%、小型堂會 (少於51人)佔26%。
國際教會巨型堂會在人數與事工發展上具影響力,容易令人產生國際教會整體較華語教會蓬勃的印象。然而在人力資源方面,無論華語或國際教會,過去五年教牧同工人數均見下跌,半數國際教會僅有一位教牧同工,反映國際教會在人力配置上面臨較大挑戰。
國際教會財政狀況比華語教會有明顯優勢,過去一年有67%堂會出現盈餘,遠高於華語教會的34%,顯示國際教會在財務方面較少憂慮。
總幹事梁國全傳道期望,《2024香港教會普查》的整體成果能夠為教會界帶來實質益處,並成為教會領袖在規劃與決策時的重要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