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神」50周年 當年掀神學教育風雲 教界菁英輩出

「中神」50周年 當年掀神學教育風雲 教界菁英輩出
中神是第一間舉辦全港性基督教研討會的神學院。(圖:中神院慶網站)
今年是中國神學研究院創校50周年,院方去年已開始舉辦了連續不斷的活動。為了紀念寶貴的歷史,中神設50周年院慶網站

其中伍渭文牧師、余妙雲女士及張略牧師接受院方邀請 ,分享「我們的故事」,大談中神如何在創校時帶領神學界改革創新。伍渭文牧師是中神首屆道學碩士畢業生,余妙雲是第三屆基督教碩士課程畢業生,張略牧師是榮休教授,與中神同行四十載。

伍渭文牧師談及中神創校之初的風雲史。當時中神被認為是整個華人地區的「一場神學教育運動」。在當時其他神學院只有本科程度之際,中神成為第一間開辦研究院程度的神學高等學府,因此吸引不少人入讀,當中包括台灣及印尼學生,亦產出不少教界菁英。在1978年四名首屆研士畢業生中,伍渭文與其他三位——羅德麟、麥伯全、余雋瑞均成為教會及神學界的領袖級人物。伍牧師笑稱他們被是「五蘿墨魚」(伍羅麥余)。

由於重視學術的定位,在創校初時中神因強調學術引發華人教會質疑,憂慮過度側重知識培育恐忽略神學生靈性。伍渭文牧師回溯當年教界普遍存在「讀書多牧會經驗少」的顧慮,甚至會質疑學識與靈性能否並存。此相關質疑直至1980年代中仍未消散。幸當年德高望重的滕近輝牧師願意出任院長,為仍「年輕」的中神抵禦不少批評聲浪。中神師生亦以身消除這些質疑。當年拓展部羅曼華博士曾希望首屆畢業生出國進修證明學術能力,但多數學生選擇留港牧會,以行動回應質疑。

伍渭文指出,儘管早期受教會質疑,中神的課程與學制後來成為多間神學院改革參考,反映出中神走出質疑成為備受肯定的神學學府。

「中神」50周年 當年掀神學教育風雲 教界菁英輩出
中神引領學生緊貼社會。(圖:中神院慶網站)

除了在學術的追求引人注目外,中神亦在實踐上敢於創新,包括成為第一間開辦「崇拜學」的神學院、第一間舉辦全港性基督教研討會的神學院。此外80年代,中神開辦了基層神學培訓課程,讓基層的工友亦能接受神學訓練。不少工友被培訓後成為教會的傳道人。

張略老師亦回顧,在香港討論中英聯合聲明時期學院對社會議題非常關心,敏於時代處境,著重回應人和社會的需要。中神老師會將議題帶入課堂作討論,亦進行中國教會研究工作,影響學生對中國內地的關心。大半生投身基層事奉余妙雲女士至今仍謹記中神老師「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的教導。

對於不斷改變的時代,伍渭文期望中神繼續對聖經的重視,培養學生深入鑽研和思考聖經,以建立穩固真理根基來應對環境的改變,不致失去異象。張略老師則認為時代越趨多元和動盪,亟需要守望肩負起尋求未來方向的新一代同工。

中神由趙天恩、陳濟民、高集樂和周永健四名留學於北美威斯敏斯特神學院的青年神學學者領受異象而開辦,致力推動中文神學教育發展,為華人教會培養聖經及神學專才,並結合基督教信仰與中國文化。台灣及新加坡亦曾為中神的考慮選址,最終選定在香港開校,校舍設於二萬多平方足的九龍塘德雲道4至5號,1975年9月28日舉行了開學典禮,1978年四位畢業生成為首屆道學碩士。歷屆院長包括滕近輝博士、周永健博士、余達心博士、李思敬博士及現任院長黃國維博士。

cgst1 中神院慶網站上展出珍貴的歷史照片。(圖:中神院慶網站)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