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圣爱"胜过"性爱"

麦道卫(Josh McDowell)于他的著作《为甚么真爱需要等待》(Why True Love Waits)中将青少年为何发生婚前性行为的症结,并他们生命中内在真正的需要一针见血地道了出来,他在某次大学专题讲座中,对著一群大学生演讲时说:『你们几乎每个人 都有两种恐惧:第一、你害怕永远不会有人爱你;第二、你害怕你永远不能去爱一个人。』说毕后,全场肃静起来,每一个人都将目光转到他身上。(注一) 诚然,每一个人都渴求爱,包括主动的爱和被爱,尤其青少年,当他们缺乏父母的爱、关注和榜样时,婚前性行为似乎是一个能够折衷解决"爱荒"的"快餐式"途径。加上传媒 过份渲染讲求浪漫及即兴的爱情,政府又大肆宣传安全性行为,除了广告宣传之外,也随时预备好到各中学详细地教导学生避孕的知识(或许笔者已不入时,还记得这些知识,也只 在婚前辅导课程才开始认真学习),好像做足了安全措施,就万无一失。心想还有甚么理由叫热恋中的青少年不进行婚前性行为呢? 近日应本校公民教育及德育组的邀请主讲中四级性教育讲座,并预先制作问卷了解学生们对性爱的看法,不少学生表示婚前性行为只属一件"很普通的事",不过同时亦有相当大 比例的学生认为婚前性行为是"应尽量避免发生的事"。换言之,现今青少年人眼中现今的世界,婚前性行为并不代表甚么,或许在他们社交圈子中也很普遍;可是,当谈到自身 的决定时,他们还是觉得应尽可能避免发生。以上反映出青少年(至少是上述的中四级同学)面对著极大的价值矛盾—"做"抑或"不做"? 作为一间基督教中学,我们应当将圣经的价值观教导学生。不过,基督教伦理的重点并非只是强调把道德伦理约化为一般的律例,只关注个人行为的对与错,因为道德生活是涉及 个人与这位至善和绝对的神在关系上的互动。正如侯活士 (Stanley Hauerwas)对道德的理解,认为人的道德是超乎依循可普遍化的规则,更包括人的经历、寓言、信念、意象、概 念和内心的独白。(注二)事实上,教会群体正与世俗主义竞赛著,看谁能够将本身价值观首先打动青少年。然而教会群体的优势,就是她的本质并非只属一般的社团和机构,教会 群体的本质乃延续著耶稣基督倒空及舍己典范的『爱的群体』。透过教会群体本身爱和医治的本质,在关系上的互动,青少年可具体地体会耶稣基督的爱和临在,释放了他们"害 怕永远不会有人爱"及"害怕永远不能去爱一个人"的恐惧。 因此笔者相信,如果青少年能够更深地体会父母的爱,他们不会随便发生婚前性行为;如果青少年能够更深地体会师长的爱,他们不会随便发生婚前性行为;如果青少年能够更深 地体会教会群体的爱,他们不会随便发生婚前性行为。因为他们在世上能够更深地体会耶稣基督的临在和主对他们"神圣的爱"。 注释: 1. 麦道卫著,王培洁译,《为甚么真爱需要等待》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页107。 2. 郑顺佳:《天理人情:基督教伦理解码》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5年,页294。 (本文原载于伯特利中学《基督徒教职员简讯》2006年3月号,已获许使用。)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