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萬人教堂到美國社區牧養 一位牧師的跨文化宣教之旅

從中國萬人教堂到美國社區牧養 一位牧師的跨文化宣教之旅
信義會十架堂會眾2023年春節聚會合影。基督日報蒙允使用。
從中國萬人教堂到美國社區牧養 一位牧師的跨文化宣教之旅
信義會十架堂,基督日報蒙允使用
當盧牧師第一次走進洛杉磯那間僅有十人的小型社區教會時,他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安排自己作為一名牧師的日程。這位曾在中國著名的「萬人教會」服事多年的牧者,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牧養環境。

2018年,盧牧師來到美國,就讀於富勒神學院,主修跨文化宣教研究,並攻讀神學博士學位。放下十多年的牧會經驗重新做回神學生,他不太適應這種轉變,並且頗為懷念在教會中張羅的日子。

沒過多久他就開始尋找牧會的職位。兩年後,他搬離學校宿舍,搬進了位於亞凱迪亞的一間信義會教會。在學業之外,他的牧會生活又繼續了。

兩種截然不同的牧會體驗

初來乍到,美國的教會環境和他在中國所熟悉的一切相差極大。

在萬人教會時,盧牧師習慣了教會的高效運作與弟兄姊妹的熱心參與。牧者的辦公室總是敞開著,信徒們絡繹不絕地前來尋求輔導或交流談話。然而,在美國的社區教會,即便他主動敞開辦公室的門,一整天也鮮少有人來訪,甚至電話也寥寥無幾。他嘗試邀請人參加聚會,但回應冷淡。

但小教會也有小教會的温馨。盧牧師愛做飯,住校舍住公寓,都擋不住他用美食款待朋友的熱情。這位平易近人的牧師燒得一手地道的江浙菜,常常為能買到打折的食材而慶幸,曾言“飯菜做得好,走遍天下都不怕”。他時不時給全教會的弟兄姐妹做頓好吃的:東坡肉啊,鹵雞爪啊。這在萬人教堂裡可是無法想像的。如今每逢教會聚餐需要,餐桌上總有他的貢獻。

疫情中的孤獨牧養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盧牧師獨自一人維持教會的線上聚會:彈琴、帶敬拜、講道、錄影,樣樣包辦。有時候他一人來到空蕩蕩的教會,為線上聚會錄制視頻。觀眾稀少,互動冷清。他的堅持似乎沒有換來任何回應。

更令人沮喪的是,當他嘗試在租住的公寓裡錄制敬拜視頻時,因為隔音效果差,在家中敬拜彈唱屢遭鄰居投訴。內心的落差與孤獨感幾乎將他淹沒。

轉折點的屬靈經歷

那是一段特別孤單的日子,盧牧師回憶時説,盡管堅持做網絡講道、錄制視頻、上傳信息,但回應寥寥無幾,心中充滿挫敗。直到某一天,他在教堂裡獨自錄影時,情緒低落到了谷底,便跪下禱告。就在那一刻,他經歷了聖靈的充滿。「神讓我清楚看見,這間教會的每個座位將來都會坐滿人。」他眼淚噴湧而出。

那次經歷之後,盧牧師重新得力。他意識到,服事的動力不是來自果效,而是來自對神呼召的回應。

不只是文化差異,而是屬靈氣氛不同

在服事過程中,盧牧師不斷體會到中美教會在屬靈氣氛上的不同。

中國教會注重信徒的屬靈生命的塑造。「在中國教會,我們常強調捨己、背十字架、對付老我、靈性成長;」他觀察到,在美國,講台信息更多聚焦於神的慈愛、信實與盼望——這些固然都是重要的真理,但往往忽略了神的聖潔、公義,以及對罪的審判。

這種差異在實際牧養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盧牧師舉例説,在中國教會,曾經只有持守聖潔生活、未發生過婚前性行為的信徒才能在教堂舉行婚禮。但這種與主流文化相悖的要求在美國根本行不通。諸如此類。教會的根基在不知不覺中被稀釋了,難以抵擋世俗化的潮流。

面對美國教會世俗化的趨勢,盧牧師依然堅持聖經中關於聖潔生活的教導。在實際牧會中,他會明確告知婚前同居的信徒這是不符合聖經教導的行為,也會暫時不讓他們領受聖餐。

盧牧師看重信徒追求靈性成長。他覺得,在中國,信徒文化水平也許不高,但敬虔、熱心禱告、渴慕真道、願意奉獻的信徒大量存在;「中國的早晨五點鐘」是大陸信徒屬靈生活的一部分,他的父母是這樣做的,他自己幾十年也這樣堅持。而在美國,這樣的屬靈操練顯得很特別。

新處境下的羊羣:移民信徒的屬靈挑戰

盧牧師特別關注到華人移民信徒的屬靈狀態。他觀察到一些中國大陸時愛主、敬虔禱告、積極參與事奉的核心同工,來到美國後,信仰反而冷淡下來。分析原因,原來是屈從於移民壓力帶來的現實挑戰:身份問題、就業問題、語言障礙等生存焦慮。

盧牧師分享了一個令人深思的例子:有位來自東北的肢體,在老家時是教會核心同工,移民來美後被介紹到盧牧師所在教會參與侍奉,結果兩天後就消失了。

分析原因,他認為在中國,許多教會同工、義工(志願者)有穩定的生活環境、生活節奏、穩定的收入和服事空間;而到了美國,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人喘不過氣,屬靈熱情在現實壓力下漸漸被消磨。

盧牧師坦言,自己也面臨同樣的移民壓力,但牧者的身份也讓他思考,面對不同處境中需要牧養的「羊群」,牧者能為信徒帶來怎樣的幫助?他意識到,正如聖經所言,「你們是離棄偶像歸向神,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神。」(帖前1:9)「這位神不是宗教理論,而是我們天天可以親近、可以禱告、可以經歷的神。」他更深刻地意識到,牧者最本質的工作是帶領人和神建立真實的關系。

曾經他因教會人少而把福音門檻「放得很低」,同一年,他給十個人受洗,但這些人之後幾乎都不再來教會。在那之後,他痛定思痛,決心以後要把「醜話説在前頭」。如今,要受洗必須參加慕道班、完成指定作業、寫讀書報告,清楚表達自己對耶穌的信仰和悔改經歷。

「我不收錢,不走形式,只有真正重生得救的,才可以受洗。」他説。「門訓必須有紀律、有要求。牧者不是保姆,更像屬靈父母,要把屬靈孩子養大、訓練成為門徒。」

從全方位服侍出發 開展北美植堂之路

回憶在中國教會的服侍,講道始終是盧牧師事工的核心。他曾經常受邀在各類聚會中證道,也曾為百餘間教會帶去信息分享。然而當他來到北美華人羣體中服侍時,發現信徒對牧者的期待更為多元——不僅需要扎實的真理教導,更希望得到實際的生活關懷。

面對這一文化差異,盧牧師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牧養模式。他巧妙地將自己的烹飪愛好融入服侍,為會眾精心烹製地道的杭州美食。從東坡肉到的鹵牛腱,從桂花糕到芝麻糖,這些充滿家鄉記憶的味道成為連接會眾的情感紐帶。與此同時,他還積極開拓網絡宣教陣地,在YouTube等平台分享福音信息。

「一個合格的當代牧者應當具備『海陸空』全方位的服侍能力。」盧牧師如此形容自己的牧養理念:紮根本地教會(陸)、拓展海外宣教(海)、發展網絡事工(空)。他正在不斷縮短與這一理想之間的距離。

這種生活化、多元化的牧養方式已初見成效。盧牧師所在的教會過去一年迎來顯著增長,聖誕聚會吸引了107位成人和45個孩子參加,規模達到年初的三倍。這與初來時的景像形成鮮明對比——那時主日崇拜的參與者,算上同工也不過10人。

基於對北美植堂規律的研究,盧牧師制定了明確的發展規劃。他深知「五年打基礎,七年見成效」的普遍規律,因此計劃在2025年重點培養小組長團隊,系統提升他們在靈命、真理、服侍等方面的素質。展望2027年,他期待教會能夠成熟到可以開拓新堂點的程度。

儘管目前教會規模仍然很小,但盧牧師相信神給他的異像:「這間教會的每個座位都會坐滿人。」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