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品三醫生

金品三醫生
馮浩鎏醫生。(香港OMF)
博德恩醫院源起

博德恩醫院乃為紀念博德恩而建成。博德恩先後畢業於耶魯大學及普林斯頓神學院,申請加入內地會,立志服侍中國西北部的回民,於埃及開羅學習阿拉伯語時罹患腦膜炎而病逝,終年二十五歲。博德恩留下一筆可觀的遺產作發展教會及宣教之用,其中二十五萬美元捐給內地會,在甘肅蘭州興建醫院,服侍回民。

金家父子兩代

金品三醫生在中國出生,十五歲已立志投身宣教。其父金輔仁,一八七五年加入內地會,先後奉派往甘肅、陝西及河北省,十八年來從沒休假,三十七歲時,回英國愛丁堡大學埋首讀醫五年,為裝備自己成為合資格的醫生,以期進一步事主愛人。一八九九年,金輔仁在愛丁堡最後一年,寫信給金品三,祝賀他十二歲生辰。這封信乃金品三此後多年的珍藏: ……事奉主乃自由與喜樂之至極。作基督精兵者,乃剛毅、有勇力而果敢之輩,得榮美、喜樂與自由。誠哉斯言。

同年,金家回中國,金輔仁接任作芝罘三間學校的醫療主任。惟金品三的母親健康日差,一九○二年,金家返英,金品三準備進大學。一九○九年,金品三以一級榮譽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學院,任皇家醫院「Cotterhill醫生病房」駐院醫生,是只有少數傑出醫生獲得委任的榮譽差事。

服侍回民

一九一一年,金品三回中國,往安徽省安慶學習語言;四個月後,成績斐然,初奉派往河南開封,後請纓往甘肅服侍回民。一九一四年二月,金品三抵達蘭州定居。一九一六至一七年,金品三監督博德恩醫院的建築工程。當時,博德恩醫院是甘肅省唯一的醫院,特別為回民病人誘@大樓,其中設有婦女部,以高聳的圍與其他部門分隔。

一九一八年四月九日,博德恩逝世五周年,醫院中央大樓由省長正式揭幕啟用,所有高層官員均有出席。興建醫院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要服侍回民,故市內十三間清真寺都接獲邀請,也都派代表出席,還帶來賀禮。金品三後來逐一回訪這些清真寺,都獲熱情款待。

在陌生和較封閉的群體當中,醫療工作的確可以製造許多機會,給我們開啟許多門,讓福音工作得到成果。而醫療和衛生教育,和病房裡的醫療工作一樣,是我們所「領受」的「恩賜」,因此我們必須作好管家,為眾人的好處去善加運用,否則就是自私、不順服主的榜樣和誡命了。(金品三寫於一九二一年)

「假如他們不能來,那我們就要去。」

金品三努力開拓服侍回民的機會,他決定巡迴探訪甘肅境內的大小鄉鎮,去傳道和行醫。當時甘肅省人口一千二百萬,其中二百多萬是回民。一九一六年初春的一次長途旅程上,金品三在旅店投宿,賊人潛進來,拿起桌上的匕首刺他,若非金品三早前曾用匕首撬開盒子而把它弄彎了,他一定沒命。金品三對此事毫無怨言,結果贏得當地回民的心,福音之門也隨即打開。

金品三在甘肅的最大貢獻有三。

訓練華人醫療傳道。金品三希望在甘肅每一個偏遠的城鎮裡,都有一、兩個本土醫療傳道。他在平分醫療站訓練了一批本土醫療傳道,常常教導他們,「傳道」是一個名詞,當冠以「醫療」作形容詞。

河州回民分區醫院。河州被群山環繞,遠眺青藏高原,終年積雪,市南有回民三萬。一九二○年秋,金品三初抵河州後,即認定要在當地開展醫療工作。一九二四年秋,河州醫院啟用,但一九二七年在一次暴亂事件中燒毀。

設立痲瘋病院。二十年代,甘肅西部有數千個痲瘋病人。一九二三年,痲瘋病院只得兩個病人,後來病人漸多,內地會與一個服侍痲瘋病人的差會合作,於一九二六年建成服務大樓,收容三十八個漢族、回族、藏族、突厥和韃靼痲瘋病人。

撤離途中殉難

在華的宣教士都不會忘記一九二七年因「非基運動」而引發的大撤退,眾多宣教士在百般不願意下,離開他們服侍的群體。

五月初,甘肅境內的宣教士徒步或乘騾車到蘭州會合,一行三十八個大人和十二個小孩子,展開漫長的旅程。金品三自然地成了這團人的領袖。他安排製造了八隻羊皮筏子,準備沿黃河直下,在一九二七年五月底出發。撤離之旅全程共二十五天,途中屢歷險阻。其中一次,筏子正沿黃河穿越黃土高原,陣陣槍聲傳來,幾個宣教士險些中彈,形勢告急,河岸上的水賊強要他們泊岸,收取「買路錢」。在不算太惡劣的氣氛下,幾經交涉,從每隻筏子六、七十元議價至三十元,款項即時交到水賊手上。

一行人等得以脫身,但隨即遇到另一次重大打擊,這次,他們痛失領袖金品三醫生。一九二七年六月五日,金醫生協助一隻擱淺的筏子重新漂流,然後嘗試游過急流,返回自己的筏子,卻給急流捲去,終年四十六歲。金品三醫生深愛回民,攜妻與兒女在華服侍十六年。

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金品三放下了地上的生命,神的工作卻沒有斷絕。

本文原刊於第57期《萬族萬民》季刊二OO六年第二期。蒙香港OMF同意後刊登。 馮浩鎏與妻鄭珍妮,1989年加入使團,現任使團國際總主任。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