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二)

  笔者撰写此文,只粗浅地表达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期盼深化六月中台北会议之后的讨论 。由于是网上文章,我也不是专职文字工作者,网友也毋须作太多解读,语焉不详是我笔力所限。   首先,华人神学院必须作出变革,否则就难以回应时代的挑战。今期《中神院讯》雷建华牧师之专文"神学教改 ?"已说明其必须性。另一本新书 Pastors in Transition – Why Clergy Leave Local Church Ministry,乃美国 Duke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三年深入研究美国五个主要宗派之后的产品。该书指出北美神学院的共同现象 : 女性毕业 生增多、平均年岁提升及教会事奉经验较弱,而此现象同样适用于本港。在台北研讨会中,已有关鸡与鸡蛋的讨论,由于堂会保送的神学生质差,所以三年或四年训练之后,质素 保证的责任全归神学院是不公平的。笔者根本无意要把责任全算在神学院身上,继续否定现存的神学院,然后另起炉灶,由堂会自办训练,也不能妥善地处理问题。   笔者有16年全职在宗派的堂会为教牧,5年在"教新"服事,兼任多间机构董事工作,也是两间本地神学院的院董,也为若干神学院的客座讲师。这些广泛的接触,使我确实从 多方面思考此问题,堂会与机构关注更佳的工人质素,而神学院考虑的是其招生,因为有众多神学院存在的既成事实。要神学院合并或关闭,更是难上加难 !   堂会与神学院皆知道要变革,然而学术机构要作太大的变动,也是不易。举例,如有神学院 M.Div由三年改为四年,可能要承受收生不足的危机。当前问题 : 不是不改,乃是 怎样改 ? 因此,笔者,认为可借用其它学科的经验,作为参考框架;Mintzberg 把工商人才培训分为三部分 : 教育、训练与发展,或许可借用于神学教育。   沿用 Mintzberg 的思考,笔者构思的若干神学院 (不应是所有),在神学教育可采用有教无类的方式,提供两年或三年的基础神学教育 (M.C.S.或副学士),对象是所有信徒, 毋分申请人是否蒙召作传道人。随著神学普及化,神学教育不再是教牧的特权,人人皆是神学工作者。现时,有某些神学院只因对象不同,同一科目同一讲师上午教十数位日间学 生,另一个晚上则教数十位延伸课程学生。在此基础,重点是神学思考与信仰整合;为何教信徒要浅一些 ? 同样,学术的要求是一致的,笔者也不是反智,要求神学教育走回生命 读经路线。   但这些毕业生要进入堂会或机构事奉是不足够的,他 / 她就须要另外至少两年的训练了,如要完成 M. Div课程,可能意味著四个整年 : 前两年专注于教育,后两年为实战训 练。这两年的课程设计,三分一是理论,其余全是有督导的实习,而作教练的就不能限于神学院同工了。报读 M. Div或或相关的,就要有严谨的要求,如蒙召心志,能与人合作的 品格等。这两年的训练,要求受训者有至少一年全职在堂会或机构实习,在参与过程中的反省是重要的。惟有强化神学生的在场事奉技能,而非停留于理论层面,才能使毕业生更 容易适应工场的挑战。   笔者此番言论不是强把"神学教育"与"事工训练"对立,乃是期盼不同神学院有更明确的定位与分工,这就可肯定众多神学院共存的理由。假若有神学院标榜的是"教育路 线",就如北美与大学结连的神学院,以培育神学工作者、圣经学者为己任,就毋须作出上述的变革。但不是这样,神学院坚称是训练天国人才,堂会期望它成为"西点军校"就 不能视为不切实际了。   当然,要作出上述的改动,也不是易事 ! 第三阶段是教牧发展,下期才作讨论。 转载自香港教会更新运动 每周评论 教牧之在职进修 -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四)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三) 华人神学教育的反思 (一)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