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豪恩先生 – 驴以载道 (马可福音11章1-11节) 編輯室 2012年4月2日星期一 上午7:17 题目:驴以载道 经文:马可福音11章1-11节 场合:崇基学院礼拜堂主日崇拜 时间:2012年4月1日 聆听讲道: 一.引言 一位拥有10多万下属,管理3000多亿财政预算的上司,出外旅游的时候应该使用甚么交通工具呢?应该住在甚么地方呢?如果这位上司那10多万下属中最基层的一位都是乘搭民航机去日本,或者乘搭客轮往澳门,作为10多万员工的上司,不乘搭私人飞机和私人游艇,怎能显出他身份的尊贵和地位的崇高呢?如果只入住普通客房,怎能显出他和一般人的分别呢? 让我们把镜头转到那位将近耶路撒冷的耶稣,他被前行后随的人呼喊:"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约12:13);又在腓立比书被宣称"本有上帝的形象"、"与上帝同等",以他的身份和地位,进入本属于他的圣城耶路撒冷的时候,又应该乘搭甚么交通工具呢?他选择甚么交通工具,又有甚么意义呢? 二.经文 11 : 1耶稣和门徒将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榄山那里;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 11 : 2对他们说:"你们往对面村子里去,一进去的时候,必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那里,是从来没有人骑过的,可以解开,牵来。 11 : 3若有人对你们说:『为甚么做这事?』你们就说:『主要用牠。 』那人必立时让你们牵来。" 11 : 4他们去了,便看见一匹驴驹拴在门外街道上,就把牠解开。 11 : 5在那里站着的人,有几个说:"你们解驴驹做甚么?" 11 : 6门徒照着耶稣所说的回答,那些人就任凭他们牵去了。 11 : 7他们把驴驹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11 : 8有许多人把衣服铺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间的树枝砍下来,铺在路上。 11 : 9前行后随的人都喊着说: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11 : 10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11 : 11耶稣进了耶路撒冷,入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物件。天色已晚,就和十二个门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 三.释经与应用 今天是棕枝主日,记念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不过,马可福音记述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事件,主要篇幅用在驴驹身上,而不在棕树枝身上,那只驴驹的形象比棕树枝的形象更要突出。棕树枝,是人们用来欢迎耶稣的,驴驹,是耶稣自己选择骑上的。耶稣为甚么要在这个时候找一只驴驹去骑呢?会不会是耶稣体力不支而需要坐骑呢?还是耶稣赶时间而需要坐骑呢? 当时除了耶稣和门徒之外,其实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行人络绎不绝,因为犹太人的重要节期快到,人们都要去耶路撒冷过节。一般平民百姓大多数都如耶稣和门徒一样,步行前往耶路撒冷。现在,耶稣和门徒已经来到位于橄榄山的伯法其,这伯法其在耶路撒冷的东面,距离耶路撒冷只有1.6公里。其实只要多行一会就到达耶路撒冷了。路加福音记载,耶稣十二岁时,已经跟著父母上耶路撒冷过节,而且自从公开传道开始,踏遍大城小乡,耶稣从不言倦,现在怎会连走这1.6公里的路也力有不逮呢?另一方面,从上下文来看,耶稣并没有要赶时间入耶路撒冷的状况,如果真的要赶时间,就应该找走得快一点的交通工具,如果要找驴,也应该找一只成年的驴,而不是一只驴驹。 如果不是现实上的需要,耶稣为甚么要找一只驴驹来骑著走这段进入耶路撒冷的路呢?耶稣这行动令人们联想到古时的先知,先知有时会做出一些特别的行动,行动的目的是要表达信息。例如,以西结曾经用刀剃光自己的头发和胡须,然后用天平把须发平分为三份,把一份在城中用火焚烧,把一份在城的四围用刀砍碎,把一份任风吹散(以西结书5:1-4)。以西结削发剃须,并非他个人的需要,而是要借此表达以色列被审判的信息。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这行动本身也是一项信息。他要藉著这项行动表达甚么信息呢?马太福音指出,"这事成就是要应验先知的话"(12:4)。这位先知是谁呢?所说的是甚么话呢?这位先知就是撒迦利亚,在撒迦利亚书中如此预告说:"锡安的民哪,应当大大喜乐;耶路撒冷的民哪,应当欢呼。看哪,你的王来到你这里!他是公义的,并且施行拯救,谦谦和和地骑着驴,就是骑着驴的驹子。"(9:9) 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的信息是:"我就是先知撒迦利亚所预言要来的王。"即是说,耶稣的行动是要展示身份。令人困惑的地方是,如果耶稣要展示王者的身份,就不应该选择一只驴来骑上,因为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驴是步行以外一种最平民化和普通的交通工具,就正如现在我们去澳门乘搭飞翔船,去日本乘搭民船机一样。如果要展示王者尊贵的身份,最低限度都要骑马,这样,才能把自己从平民百姓中分别出来。 有趣的地方是,耶稣的门徒和有些去耶路撒冷过节的路人,竟然配合耶稣的行动,参与在这场独幕剧中,把耶稣当作王一样来欢迎。 11 : 7他们把驴驹牵到耶稣那里,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稣就骑上。 11 : 8有许多人把衣服铺在路上,也有人把田间的树枝砍下来,铺在路上。 11 : 9前行后随的人都喊着说: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 11 : 10那将要来的我祖大卫之国是应当称颂的!高高在上和散那! 不过,约翰福音指出:"这些事门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稣得了荣耀以后才想起这些话是指著他写的,并且众人果然向他这样行了。"(约12:16)路加福音也藉著记述同行中的几个法利赛人的反应,指出这行动的吊诡性。当耶稣骑在驴驹上,门徒在大声呼喊的时候,途人中的几个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责备你的门徒吧!"(路加福音19:39)即是说,有些途人把耶稣和门徒骑驴进城的行动当作闹剧来看。 如果耶稣有公关团队,就不会容许他骑驴进城,而很可能会为他预备骏马,或者战车,因为众人都认为,驴是平民百姓使用的,不能突显王者的身份。能够乘载君王的,应该是骏马,或者战车。耶稣为甚么偏偏不选用骏马或战车呢? 马太福音指出,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是应验先知撒迦利亚的预言。为甚么不是骏马或战车,原来也在撒迦利亚书中找到提示。 9 : 10我必除灭以法莲的战车 和耶路撒冷的战马; 争战的弓也必除灭。 他必向列国讲和平; 他的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 从大河管到地极。 这位应许要来的王不骑战马进入耶路撒冷,因为他来是要除灭战马;这位拯救者不站在战车上进入耶路撒冷,因为他来正正是要除灭战车。他的确是王,途人没有说错,他是应当称颂的,因为他有权柄"必从这海管到那海,从大河管到地极",但先知指出,他的素质是"谦谦和和",他的原则是"公义",他的行动是"拯救",他的方法是"和平"。正因如此,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驴,比侯王将相、达官贵人使用的骏马和战车,更适合用来乘载这成为肉身的道。 11 : 11耶稣进了耶路撒冷,入了圣殿,周围看了各样物件。天色已晚,就和十二个门徒出城,往伯大尼去了。 在伯法其往耶路撒冷路上这独幕剧演完了,一切都回复平静。奇怪的地方是,耶稣不是要进入耶路撒冷称王的吗?为甚么在夜幕低垂的时候带同门徒离开耶路撒冷往伯大尼去呢?伯大尼只是位于橄榄山东侧的的一条小村庄,而且距离耶路撒冷有3公里,每天来回耶路撒冷也不太方便呢!耶稣竟然选择在伯大尼的民居留宿,而不入住耶路撒冷的"尊贵套房"。如果他入住耶路撒冷的"尊贵套房",又选择与耶路撒冷的利益系统交朋友,他明天如何有正义能量和道德位置进入圣殿挑战祭司系统和商业系统的勾结呢? 耶稣认为,用来乘载道,一般百姓可以用到的驴比侯王将相用的骏马和战车更适合;用来接待道,小村庄的民居比耶路撒冷的府第更适合。 在地上代表耶稣的教会,又用甚么来乘载道呢?教会为道去选择"交通工具"的时候,考虑的是甚么呢?借此向世界宣告甚么信息呢?这是值得教会思考的事情。 在1930-1945年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对于基督教当时选择用来载道的媒介有这样的评论:"中国人与基督教或任何其他宗教一向没有甚么纠纷,不过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基督教与以兵舰做靠山的商业行为结了伙,因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个宣传爱人如己的宗教也就成为侵略者的工具了。人们发现一种宗教与武力形影不离时,对这种宗教的印象自然就不同了。而且中国人也实在无法不把基督教和武力胁逼相提并论。慢慢地人们产生了一种印象,认为如来佛是骑著白象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西潮》 蒋梦麟校长所描述的图画──耶稣基督骑在炮弹上飞过来,希望已经成为过去。今天,教会用甚么来盛载道呢? 有一位信徒在2007年去美国参观水晶宫大教堂,参观完后,她有这样的感想:"由于是晚上到达这所座堂,未能一睹这所教堂的宏伟,然而这所座堂的洗手间却拥有六星级的装潢及设备,相信这是对神的殿予以应有及最崇高的敬意,亦是此行感觉最特别之处。回程时适逢遇到Disney Land放烟花,更因此可以享受免费的余兴节目。"有六星级洗手间的六星级大教堂,向这位慕名而来的信徒发放了关于信仰的甚么信息呢?显赫、辉煌、豪华、尊贵、享受?如果是这样,和香港的楼盘广告所宣传的信息非常接近。与此同时,这六星级的大教堂又向世界宣告了甚么关于基督教的信息呢?有报章报导这大教堂时这样说:"驰名世界的水晶宫大教堂自2009年以来就遭遇财务危机。据悉,水晶宫大教堂拖欠小企业及员工750万美元,包括骆驼和其他动物租用费,几家电视广播公司和设备租赁公司也起诉教堂欠款不还,估计总债务高达5千万美元。" 或者,教会在表达自己的时候,应该多一些参考耶稣表达自己的方式,而减少追逐市场价值和市场标准。 教会面对选择,信徒也面对选择,其实,耶稣也面对选择。骑驴?骑马?还是坐车?住耶路撒冷府第,还是伯大尼民居?选择的背后,反映著选择者的自我定位及存在的追求。耶稣选择骑驴,即是选择平民,耶稣选择伯大尼的民居,即是选择百姓。耶稣把自己视为众生之一,分享著一般人的命运与挣扎。我们的社会却总是鼓动我们不要做一般人,引诱我们摆脱一般人的命运与挣扎。不久之前,有一位高官劝吁青年自我反省:"为何我做不到下一个李嘉诚?"如果所有人都那么有"大志",要做下一个李嘉诚,那么,所有人的目光和努力都只是关注如何能够做下一个李嘉诚,而现实上云云众生中绝大部份人做不到李嘉诚,那么,还有多少目光和努力会关注平民百姓呢?作为平民百姓还有甚么意义呢?平民百姓的议程有没有被认真对待呢? 最近有报导说,外国人不愿意来香港工作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不能够为他们的子女在香港找到国际学校的学位。为甚么国际学校的学位如此缺乏呢?原来,香国际学校有一半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孩子,其中不少是政府官员的子女。当大家的努力及行动都是把自己的孩子从本地普及教育系统中"拯救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人说,"你的孩子在那里,你的心就在那里",又有人说,"屁股指挥脑袋",主事者改善这个本地普及教育系统的著紧程度和切身感会否不同呢? 教会参与在这场游戏之中,如何为自己定位呢?如何选择呢?这些选择反映教会在追逐甚么呢?耶稣选择了平民用的驴,选择了百姓的民居,选择一般人的命运,耶稣基督的教会选择甚么呢?跟随耶稣基督的门徒选择甚么呢? 承蒙「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室」允准转载 主日崇拜预告: 日期 : 8/04/2012 (星期日) 时间 : 10:30 讲员 : 陈荣超牧师 题目 : "挞"著基督复活的热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