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壹、起初的"祷告"就是"求告":
"求告耶和华的名":是旧约时代— 在以挪士的鼓励下,人们才开始公开"祷告"和敬拜 神(参撒下六:2;代上十三:6;诗79:6;耶十:25,"求告耶和华的名"就是公开敬拜 神的意思)。不敬虔的该隐家族、日渐发展了许多属世的技巧和行业、并且以此为他们生活的中心、建立了一条依靠自我的道路。塞特的家族却与之相反,他们"求告耶和华的名",以此表明他们对 神的依靠。至此、地上便产生了两个从根本上不同的家族— 敬虔和不敬虔的家族。到耶稣来到世界的时候,也注重祷告的功课。耶稣在一个地方"祷告","祷告"完了、有个门徒对他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像约翰教导他的门徒。(参太六:9/15;路十一:1/4)。
所以"祷告"不是一种理论,乃是需要实行,因此一个研究"祷告"的人,不一定就是一个"祷告"的人,一个人研究了"祷告",并不代表他已经祷告了,"祷告"是一个有对象有目标的操练。
贰、"祷告"是要教导和学习的:
当我们明白了这样的立场之后,也就面对到一个现实问题,一个基督徒该怎样去"祷告"?怎样的"祷告"才能蒙应允?… 当这类的问题发出时,立刻就产生了"祷告"的信息,我们要告诉别人、劝勉别人要"祷告"、告诉他们怎样的去"祷告",这就产生了教导,在教导的时候,就要引经据典的去告诉人"祷告"的原则;"祷告"的道理何在?这样一经组织逐步的去教导,就产生了一种学科,这种学科就简称为"祷告学"了。
我们虽然把有关"祷告"的各种问题,并将各有关方面都讲述出来,但是我们不盼望祇停留在研究的步骤上,而不进入实在的操练里,"祷告"也和 神的言语一样,好像一种食物,吃下去就可以养活一个人,并供给一个人的需要,使人有力量而活著。讲"祷告"如讲营养学,明白营养学并不能充饥,但是在明白营养学之后,我们就该知道如何去分配食物,吃得更加合乎身体的需要,才能健康成长,因此我们一方面来研究"祷告学",然后再不断的去"祷告",我们属灵的生命乃能与父并祂儿子耶稣基督过"相交"的生活。约翰说:"亲爱的弟兄阿!神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从来没有人见过 神!我们若彼此相爱, 神就『住在』我们里面,爱祂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约壹四:12/16)。凡能打开我们的心门,让神的灵『住在』我们里面,我们也『住在』他的里面,如此的『相交』是何等的甜美呢?
参、"祷告"是要建立关系的:
约翰说:"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 神的儿女"(约一:12)。保罗说:"因为凡被 神的灵引导的,都是 神的儿子。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 神的儿女"(罗八:14/17;参加四:4/7)。保罗又说:"你们在我身上所学习的、所领受的、所听见的、所看见的、这些事你们都要去行。赐平安的 神!就必与你们『同在』。"(腓四:9)。我们既然是基督徒,当然就要学习基督的榜样,听从他的命令!顺服祂的旨意行,凡祂所吩咐的,都要遵守,祂就常与我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廿八:20)。
肆、"祷告"是要效法耶稣的榜样:
我们凡是相信耶稣为救主的人,当然被称为"基督徒"了;既然是"基督徒"就应该接受基督的"教导"和留下来的榜样(太四:2;希五:7)。基督来到世界上时,祂是神的儿子,祂是神,祂自已也时常祷告。
一、 祂夜间祷告:
当祂有重要的决定时,就整夜的祷告(祷告的榜样)— 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 神。到了天亮、叫祂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路六:12/13)。— "整夜祷告 神":耶稣总是不断寻求机会,藉著祷告单独与神同在,在面临关键抉择时,更是如此(参路五:16)。
二、 祂清晨祷告:
祂清早就起来到旷野里去祷告— 次日清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西门和同伴追了祂去。遇见了就对祂说:"众人都找你"(可一:35/37)。
三、 祂独自祷告:
祂独自一人出外"祷告"— 散了众人以后、祂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祂一人在那里。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太十四:22/25)。— "独自…祷告":耶稣在地上时,常常寻找时间单独与神同在(比较可一:35;六:46;路五:16;六:12;九:18;廿二:41/42;来五:7)。单独与神同在是每个信徒灵命完全的基础。如果我们缺乏单独向神祷告并相交的喝慕,那么豪无疑问,我们里面的属灵生命正在倒退。当这样的情况临到我们时,我们必须从一切得罪神的事情中回转,重新更新我们奉献自已,恒切寻求神及祂救恩的心志(参路十八:1注)。
四、 祂白日祷告:
祂在工作的时候也祷告— 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太十一:25/27)。
五、 祂在群众面前祷告:
耶稣拿著这五个饼、两条鱼、望著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可六:41-42)。四本福音书都记载了五饼二鱼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太十四:13/21;路九:10/17;约六:1/14)。这个神迹、有以下几方面重要的意义:
(1)、指证耶稣是"生命的粮"(比较约六章)、能够供应我们身体和灵魂的需要。 (2)、证明主耶稣行神迹奇事的能力。 (3)、证实耶稣怜悯穷困的人(太十四:14;比较出卅四:6;弥七:18)。 (4)、让我们明白我们若肯把自已所拥有的极少的东西放在神的手中,经祂"祝福"以后就会变成许多东西。
六、 祂在门徒面前祷告:
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名叫客西马尼。耶稣对门徒说:"你们坐在这里,等我祷告"。… (可十四:32/36)。"客西马尼… 祷告":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所作所为,是门徒在患难或痛苦忧伤之时的行为表率。门徒(今日的信徒)应该效法耶稣的榜样:
1、 藉著祷告归向神(本章32,35/36,39节)。 2、 寻求朋友的支持(本章33/34,42节)。 3、从心里确信神这样一位天上的父亲,时刻都在眷顾著我们(本章36节)。 4、信靠神并且将自已交托在神至善的旨意中。耶稣说:『阿爸!父啊!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将这杯撤去。然而,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十四:36)。基督要接受十字架的痛苦,计有以下十个阶段:
第一、"就忧愁起来、极其难过"(太廿六:37):这是耶稣受苦的第一个阶段。祂从客西马尼园就开始承受心灵和肉体的痛苦,祂祷告时“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廿二:44)。当人在极度痛苦时,人体内的汗腺毛细血管会破裂,形成水血交融的状态。
第二、"他们就吐唾沫在祂脸上,用拳头打祂;也有用手掌打祂的"(太廿六:67):这是耶稣受苦的第二个阶段。祂在夜间被捕以后,门徒离弃了祂(太廿六:55/57),祂被带到该亚法和犹太人的公会面前,人们蒙上祂的双眼反复戏弄,吐唾沫在祂的脸上,并用拳头、手掌打祂。
第三、"就把祂捆绑解去交给巡抚彼拉多"(太廿七:2):这是耶稣受苦的第三个阶段。祂受尽了殴打凌辱,早已精疲力尽,在清晨穿过耶路撤冷城,被带到彼拉多面前受审。彼拉多却释放了囚犯巴拉巴(21节),反而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26节)。
第四、"把耶稣鞭打了,交给人钉十字架"(太廿七:26):
1/、罗马人鞭打犯人时,会把人捆绑在柱子上或俯卧捆绑在更低的地方用鞭子抽打。这种用来折磨人的刑具是一条用皮条做成带有木柄的鞭子,上面还嵌有铁块或骨片。犯人受刑时,站在祂后面的两个人,会用鞭子向祂身体两侧猛烈抽打,使人皮开肉绽直至里面的血管,甚至内脏都暴露在外为止。犯人常被鞭打致死。
2/、鞭打是一种残酷而可怕的严刑。耶稣无力背负十字架的原因,就是祂的身体已遭到严重摧残和损伤(32节,路廿三:26)。“哪知祂为我们的过犯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 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 (赛五十三:5;彼前二:24)。
第五、"穿上一件朱红色袍子;用荆棘编作冠冕"(太廿七:28/29):这是祂受苦的第五个的阶段。罗马兵丁脱了祂的衣服,令他站在当中(27节);他们又给祂披上一件朱红色袍子,手拿一根苇子,头上戴著一顶用荆棘编作的冠冕(29节)。然后又戏弄祂并打祂的头和脸,使荆棘的刺深深扎进祂的头颅中(30/31)。
第六、"带祂出去,要钉十字架"(太廿七:31):这是耶稣受苦的第六个阶段。祂肩膀上背负著木梁做的沉重十字架,开始了面向各各他的漫长行程。十字架的沉重及他身体的衰竭,使他跌倒在地。祂想努力再站起来,却是不能。然后,他们就勉强西门替主背负十字架。 第七、"他们既将祂钉在十字架上"(太廿七:35):这是耶稣受苦的第七个阶段。到了各各他,他们把十字架放在地上,让耶稣仰卧在上面。再把他的手拉开伸直在十字架的横梁上,用又大又沉的平头锻铁铁钉把祂的手(或手腕处)钉在其上,一直扎到木头的深处。先钉右手,接下来再钉左手。然后用绳索或梯子把十字架拉起来,竖立在地上,又在竖梁上捆著或钉著一根横木,其上固定著一根支撑身体的支架。最后,他们把祂的双腿拉直,用一大铁钉钉在木架上。
第八、"从那里经过的人讥笑祂"(太廿七:39):这是耶稣受苦的第八个阶段。这是一个令人悲痛欲绝的场面。遍体鳞伤,血迹班班的耶稣展现在众人面前。这是祂全身极度痛苦的时刻。祂双臂软弱无力,肌肉悸动收缩,后背严重撕伤,另一种剧痛——因胸部严重压伤,血水相混的体液压迫心脏而产生的灼痛又接踵而至;祂干渴难忍(约十九:28)。并且清楚地听到人们在十字架下对祂的讥诮辱骂。 第九、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著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太廿七:46):这是耶稣受苦的第九个阶段。这些话是耶稣为这个失丧堕落的世界受苦的顶峰标志。祂曾用亚兰文喊著说:『我的神!我的神!为甚么离弃我?』这充份表明耶稣这位罪人的替代者,经历了与 神分离的痛苦,此时此刻正是祂悲伤痛苦的极点。祂原是为我们的过犯受害(赛五十三:5),『作多人的赎价』(太廿:28;提前二:6)。 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林后五:21);祂被离弃而死,为的是使我们不被离弃(比较诗22篇)。所以,因著耶稣所受的痛苦,我们得蒙救赎(彼前一:19)。 第十、"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太廿七:50):这是耶稣受苦的 第十个阶段。耶稣最后大声说了一句话『成了』(约十九:30),这标志 著祂所受苦难的完结和救赎工作的成就:我们的罪债已经偿清,救赎计划也已确立。直到这时祂才向父神献上最后一个祷告:"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路廿三:46)。
七、前面提出耶稣受苦的十个阶段时,祂流泪哀哭的祷告:
祂大声流泪的祷告,这是祂的虔诚:基督在肉体的时候,既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诚蒙了应允(希五:7)。"大声哀哭,流泪祷告":这是指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迫切祷告。耶稣的祷告"蒙了应允",这不是说神挪去了他受死所当经受的一切,而是指他从神得到帮助,去承受那预定要他受的苦难。我们也会遇到在受试炼时,我们的恳切祷告,似乎不蒙应允的境况。但我们当牢记,耶稣也是这样被试验;而神必定会赐给我们足够的恩典,去面对他允许临到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参太廿六:39注)。
最后,这是教导我们信徒学习"祷告"的一门学科,因为当时的门徒不明白祷告的意义?也不知道怎样去"祷告",所以、耶稣就在登山宝训中,教导门徒怎么样去"祷告",在登山的教导中,多半的篇幅是讲到"祷告"和有关"祷告"的事,兹择录如下:
(1)、祷告的内容:论祷告"主教导门徒祷告"(主祷文);论禁食"禁食与祷告"是分不开的(太六:9/34)。 (2)、祷告的言语:"… 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六:63)。— 只有属灵的人才能参透属灵的事。肉体是人属世的部分,人要认识属天的事,必须打开心窍接受神的光照。神用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二:7)。灵给人生命,单有肉体,活著是徒然的。 (3)、祷告的对象:"祈求的就得著"(太七:7/12)。 (4)、祷告的方法:主祷文的教导要留意思想,禁食要按照主的意思去行(太:9/18)。 (5)、祷告的范围: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太六:34)。 (6)、祷告的生活:你们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饶恕你们的过犯;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太六:14/15)。 (7)、祷告的目的: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太六:33)。— 跟随耶稣的人,都要迫切寻求"神的国和神的义"为目标。在以后的篇章中,会提供各种不同的"祷告",敬盼读者能够耐心以"祷告"的心志祈求圣灵引导,方能进入到主里面,主也进入到我们里面,阿们!
作者介绍:王约翰牧师,投身九龙国语浸信会牧养工作30多年,参与香港基督教基立圣工学院神学教育侍奉22年之久。退休之后,仍致力于福音工作,在香港、加拿大及内地推动福音事工。先后出版多本装备圣徒之书籍。
承蒙王约翰牧师授权转载《祷告学》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