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基督信徒联合祈祷会"是澳门多个基督宗派与天主教澳门教区联合的合一活动,为普世基督徒合一的意向而祈祷。在今年尼西亚大公会议1700周年之际,此讲题可谓相当合宜。
关系救恩论 尼西亚大公会议平息亚流主义之争
叶教授首先回溯了尼西亚大公会议的历史背景。这是基督宗教历史上第一次大公会议,由当时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召集。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后,基督教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备受迫害的宗教转变为帝国国教。
他指出,当时教会面临著一场重大神学争论——亚流主义之争。这场争论之所以引起皇帝的重视,是因为在基督教成为国教后,教会的纷争已不再是单纯的教会内部事务,而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作为统治者,君士坦丁希望通过召开大公会议来平息这场纷争。
叶教授解释,当时亚流派认为耶稣基督(圣子)低于圣父,他们的论据"阿爸肯定比儿子大"看似符合常理,并且他们认为圣子在最初是不存在的,是在某个时间点才出现的。与之相对的是大公派(正统派)的立场。这场争论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救恩论:如果接受亚流派的观点,认为耶稣基督不是完全的神,那么信徒就无法确信是否能通过耶稣基督获得真正的救恩、永生和与上帝的完全和好,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当时的教会领袖们要坚决捍卫正统信仰。
381年版本使用了"上主"一词促进了华人教会合一
他又介绍了分辨《尼西亚信经》不同版本的方法——对圣灵的描述。325年的第一版本中只有简单的"我们信圣灵";381年的版本增加了"从圣父而发"以及"与父子同受敬拜,同享尊荣"的内容;而第三个版本即西方教会版本则进一步增加了"和子"(Filioque)——"从圣父和子而发"。叶教授指出,虽然第三个版本在西方教会广泛使用,但由于未经正式会议通过,并未得到东方教会的认可,因此在追求教会合一时,建议使用第二个版本,即381年的版本。
叶教授指这381年版本的《尼西亚信经》在华人教会中的里程碑意义。香港近期出现的"合一中译本"是第一个兼顾天主教和基督教用语的中文译本,当中使用了"上主"一词,从而避免了"天主"、"上帝"等用词带来的隔阂,促进了华人教会的合一。唯一尚未统一的是对"圣灵/圣神"的称呼。
叶教授再深入阐述了《尼西亚信经》与当代信仰实践的关联。他指出,《尼西亚信经》不仅是基督教正统信仰的基石,也是分辨异端的重要标准。它帮助信徒正确理解圣经,避免对信仰的曲解。此外《尼西亚信经》也奠定了三位一体论的基础,虽然信经中没有明确提及"三位一体"一词,但它确立了圣父、圣子、圣灵同为上帝却又不同位格的核心教义。同时《尼西亚信经》也与救恩论、崇拜生活、灵修实践等方面息息相关。叶教授特别提到,在牧养资源不足的地区《尼西亚信经》更显重要,它能帮助信徒建立正确的信仰框架,抵御异端邪说。
《尼西亚信经》今天仍发挥影响力
在问答环节中,听众就信经的形成过程中的权力因素提出质疑。叶教授承认历史进程中确实存在权力运作,但他强调信经的核心教义是建立在深刻的信仰逻辑和救恩论基础之上的。他以耶稣基督的神性为例,说明如果接受亚流派的观点,将无法确信耶稣能否带给信徒真正的救恩。
另有听众询问《尼西亚信经》与《使徒信经》的关系。叶教授解释指《使徒信经》源自罗马教会的拉丁文信经,主要在西方教会流传,;而《尼西亚信经》最初是用希腊文写成,具有更广泛的普世性。此外《使徒信经》强调个人信仰,使用"我信";而《尼西亚信经》表达的是教会的共同信仰:"我们信"。
在讲座的最后,叶教授对《尼西亚信经》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进行了总结:"作为普世教会的正统信仰宣言,《尼西亚信经》不仅在过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现代信仰实践中继续发挥著不可替代的影响力。通过理解和接受这一信经,信徒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信仰,并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坚守正统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