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指青年公民意识增 建议政府多听青年声音

近日一项目研究指青少年"公民意识"日增,推动他们参与保育行动,研究机构建议政府应该学习尊重并聆听青少年的意见,接纳青少年参与城市发展,以免引发更多的抗争与及对政府的不信任。 突破机构事工辖下一个"青年研究网络"小组一项"香港青少年关心和参与保育行动研究",于今年4至5月问卷访问了654名年龄介乎18至22岁的大专学生,综合数据指出数据显示本港青少年普遍具颇强的公民意识,而公民意识与保育行动间则具有强烈的关系。 调查结果中青少年的"保育态度"得分普遍为高,5分为满分,平均得分有4.04分,显示青少年抱持正面保育态度,重视历史文化价值。受访者普遍认为"香港独有文化应该得到保留"、;"市民应该有权决定香港城市将来的发展"以及"政府在城市发展时应考虑历史及文化保育"。 不过青少年在参与"保育行动"上则有较大个别差异,超过5成受访者表示几近没有具体保育行动,但却有约一成九的受访者,平均分超过2分(4分为最高分),他们有较频密的保育行动,包括透过签名、游行、示威、发表文章等,表达他们对现有城市及保育政策的关注及不满。 影响保育态度及行动的元素 调查机构指出受访者的"保育态度"与"公民意识"、"反权威倾向"及"地方认同感"均有明显的正向关系,表示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反权威倾向"及"地方认同感"愈高,"保育态度"亦会愈强。 而受访者的"保育行动",则与"公民意识"及"历史文化型"认同感有较强正向关系,显示"公民意识"及"历史文化型"认同感愈强,愈倾向有"保育行动"。在上述各项因素当中,"公民意识"乃最主要影响青少年参与保育行动的因素。 研究又发现从网络获取保育资讯的青少年,相对于从电视获取资讯的青少年,在"公民意识"、"反权威倾向"、"保育态度"及"保育行动"各方都有显著较高的平均分。 另从受访者背景发现,相对于文学系及工商管理系的学生,就读社会科学院的同学,无论在保育行动和态度,抑或公民意识和对政府的反权威倾向的得分,都高于其他组别。显示青少年对社会时事及政府制度等的认识愈多,愈具有强烈公民意识及保育行动参与的取向。 "青年研究网络"召集人梁仕池指出,是次研究显示本港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和保育观念,对参与社会议题,政策制定及社会发展方向有一定的诉求,当政府政策缺乏对文化与城市保育关注,令他们普遍倾向不信任政府施行政策。 他并指出青少年公民意识,是驱使他们参与保育行动的主要原因,而从网络了解保育情况,及就读社会科学系的受访者,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及更多以具体行动回应保育议题,可见网络与社会参与的密切关系,值得大家关注。 建议开放平台 多听青少年声音 突破事工研究发展经理陈竞存表示,随著公民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发展,本地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意识,相信将会越来越高,建议政府应该学习尊重并聆听青少年的意见,在建制内要有更为开放的空间及平台,让年青人在政策制订上参与;而非建制手段的政治参与和表达,包括各种形式的集会、游行及示威的表达,作为公民参与的形式之一,亦应被肯定和重视,而不应视之为反政府行为,否则只会引发更多的抗争与及对政府的不信任。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