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青年公民意識增 建議政府多聽青年聲音

近日一項目研究指青少年「公民意識」日增,推動他們參與保育行動,研究機構建議政府應該學習尊重並聆聽青少年的意見,接納青少年參與城市發展,以免引發更多的抗爭與及對政府的不信任。 突破機構事工轄下一個「青年研究網絡」小組一項「香港青少年關心和參與保育行動研究」,於今年4至5月問卷訪問了654名年齡介乎18至22歲的大專學生,綜合數據指出數據顯示本港青少年普遍具頗強的公民意識,而公民意識與保育行動間則具有強烈的關係。 調查結果中青少年的「保育態度」得分普遍為高,5分爲滿分,平均得分有4.04分,顯示青少年抱持正面保育態度,重視歷史文化價值。受訪者普遍認為「香港獨有文化應該得到保留」、;「市民應該有權決定香港城市將來的發展」以及「政府在城市發展時應考慮歷史及文化保育」。 不過青少年在參與「保育行動」上則有較大個別差異,超過5成受訪者表示幾近沒有具體保育行動,但卻有約一成九的受訪者,平均分超過2分(4分爲最高分),他們有較頻密的保育行動,包括透過簽名、遊行、示威、發表文章等,表達他們對現有城市及保育政策的關注及不滿。 影響保育態度及行動的元素 調查機構指出受訪者的「保育態度」與「公民意識」、「反權威傾向」及「地方認同感」均有明顯的正向關係,表示青少年的「公民意識」、「反權威傾向」及「地方認同感」愈高,「保育態度」亦會愈強。 而受訪者的「保育行動」,則與「公民意識」及「歷史文化型」認同感有較強正向關係,顯示「公民意識」及「歷史文化型」認同感愈強,愈傾向有「保育行動」。在上述各項因素當中,「公民意識」乃最主要影響青少年參與保育行動的因素。 研究又發現從網絡獲取保育資訊的青少年,相對於從電視獲取資訊的青少年,在「公民意識」、「反權威傾向」、「保育態度」及「保育行動」各方都有顯著較高的平均分。 另從受訪者背景發現,相對於文學系及工商管理系的學生,就讀社會科學院的同學,無論在保育行動和態度,抑或公民意識和對政府的反權威傾向的得分,都高於其他組別。顯示青少年對社會時事及政府制度等的認識愈多,愈具有強烈公民意識及保育行動參與的取向。 「青年研究網絡」召集人梁仕池指出,是次研究顯示本港青少年具有強烈的公民意識和保育觀念,對參與社會議題,政策制定及社會發展方向有一定的訴求,當政府政策缺乏對文化與城市保育關注,令他們普遍傾向不信任政府施行政策。 他並指出青少年公民意識,是驅使他們參與保育行動的主要原因,而從網絡了解保育情況,及就讀社會科學系的受訪者,有較強的公民意識及更多以具體行動回應保育議題,可見網絡與社會參與的密切關係,值得大家關注。 建議開放平台 多聽青少年聲音 突破事工研究發展經理陳競存表示,隨著公民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發展,本地青少年的社會參與意識,相信將會越來越高,建議政府應該學習尊重並聆聽青少年的意見,在建制內要有更為開放的空間及平台,讓年青人在政策制訂上參與;而非建制手段的政治參與和表達,包括各種形式的集會、遊行及示威的表達,作為公民參與的形式之一,亦應被肯定和重視,而不應視之為反政府行為,否則只會引發更多的抗爭與及對政府的不信任。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