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達心牧師談「中神」

中國神學研究院候任院長余達心牧師專訪

余達心牧師談「中神」
平時在各場合講台上的余達心牧師說話字字精闢,句句鏗鏘有力;進入他細小但精緻的辦公室,兩面的書架上放滿了學術書籍。但仔細一看,赫然發現在一堆堆學術書籍中瑟縮著一只米奇老鼠玩偶,為嚴肅的辦公室添上不一樣的氣氛。同樣地,面對神學的使命時,余牧師是嚴肅的,但談及中神時,嘴角往往浮出一抺溫暖的微笑。

余達心牧師在中神共渡30多年時光,與學院同步成長。還有不足三個月,他將會正式接過院長的棒。本報記者與這位資深的神學工作者談論了關於中神的使命、未來、對中國教會的抱負,以及他即將上任的心情。

記:本報記者 余:余達心牧師

關於中神

記:在知道接任中神院長的時候,您的心情怎樣呢﹖

余:我覺得很戰競,因為知道要背的擔子很重,責任亦很重。面對中國越來越開放,將會有很多需要、亦有很多機會,我能否帶領中神迎戰新契機,亦是我的挑戰。

(記:那麼在答應出任這個職位前,您可有什麼掙扎嗎﹖)

無掙扎,因為在中神「出世」一刻我已在,所以我很了解中神的需要和負担,除了在借調浸會的一段時間,在三十年的事奉生涯中,這可說是我唯一一份工作。現在只是家中有需要,而我去揹起這個責任而已。中神是我的家。

記:您會有什麼準備來迎接即將到來的院長職份呢﹖

余:我在中神很多年,除了中間一段時間借調浸大之外,對這裡一直都很熟悉,與周院長﹙周永健院長﹚一起工作也有很長的時間,因此這半年將如常工作。

記:在中神的三十年的日子裡,有什麼難忘的事情呢﹖

余:我非常難忘的是在開始的時候,當時一班同工,每一個都滿有異象和委身的情操。當時的教授團組成一個委身的成員團,大家真的不計較個人的利益得失,全情投入建立學院。這一段時間給我個人有很大的滿足和激勵。令我最難忘的是當時開學第一個月就沒有工資,但是我們完全沒有計較,一切都依賴神供應我們的需要。

過去30年,神都奇妙地供應我們的需要,讓我們經歷祂的幫助——這些都是讓我非常難忘的。

中神異象和使命:事奉中國教會

記:過去中神在香港基督教神學和教會中擔當什麼角色呢﹖

伺機事奉中國教會 余:中神三十多年前開始有一個遠象,就是希望服侍中國教會,所以我們將名字改為「中國神學研究院」,我們的心在中國。香港是中國一部份,院址選在香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香港在中國旁邊,等侍服侍中國教會。

神學研究院—神學教育新里程 在過去三十年裡,我覺得中神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不單香港,亦將華人教會的神學教育帶入新里程。過往大部份華人神學院都是聖經學院,而中神在當時非常少有地,只收大學畢業生。所以在提高華人神學教育水平上,中神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積極面對九七 有一樣值得講的,是中神過往面對九七時,神學群體在其中扮演相當角色。當中有些教授在當年很關注此問題,並且在需要時亦站出來就此問題有回應,亦攪大型研討會;84年的【信念書】可以說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份教會表達其信仰及使命的立場書,不單宣認信仰,更表明面對九七教會應如何回應,中神的講師在時亦有很積極的參與。

記:你對中神的未來有什麼期望﹖

為中國教會寫教科書 余:我們非常首要的目標,是華人教會為中國教會寫聖經註釋、神學、教牧科的教科書。我們希望以後十年能在這方面有一個完整的發展,在不同的科目裡撰寫教科書。現在有一些已經開始,例如《聖經研究導引》。我亦在寫系統神學,第一冊已近完成。

準備向普通話語系開放 另外我們盼望——我們除了說中國和中國教會越來越開放,以至越來越多信徒能到外地或來港接受神學訓練,我們自己亦要開放、準備自己,如何向普通話語系開放,以備有一天,真的有很多國內弟兄姊妹來港受訓;我們要做好功夫,中神要預備好,接受更多人來。

盼望課程更適切國內需要 另外課程方面,現在的課程適切於香港和海外,而然面對國內教會的需要,我們必須在課程發展上有更多反思,投放更多時間,讓課程更適合國內教會。我們亦等待與國內有更多合作——現在不是很多,只是互訪、交流、短期講座等,如能共同發展課程則會更理想。

(記:您覺得達到這目標有什麼阻礙﹖)

唔……最主要是語言的困難。過去三年我們開過語言訓練班,我也讀過,但很不容易,只能作普通交談,但要真正授課的話也有一定掙扎——這一個要更好的準備。另一方面,我們對國內教會認識有限,甚至對中國文化亦然。雖然我們也是中國人,但香港文化與國內文化始終有一定差距。我最近在人民大學講課,感受很深:我去了一個星期,教了四天密集課程。我與學生交流時,真的感到自己對國內各方面了解有很大欠缺,希望我們的老師與國內有更多交流。

記:中國教會教育有一個名詞:神學思想建設,您在這方面有什麼看法﹖

余:我想是環繞兩個重要問題,一是本色化問題:基督教信仰如何在中國文化裡找到自己的身份,而不是照樣從西方搬過來;另一方面是神學本土化,神學因應社會的情況而行。當因應社會情況時,教會必須承認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建設,因應建設成果,從這個進入對話,告訴廣大社會人士,中國教會如何作出貢獻。

我覺得這是需要的,差不多可說是是必經之路。

(記:中神在這方面有什麼工作呢﹖)

中神過去三十年對本色化和本土化想了很多。我們很積極地參與社會和文化問題,將基督教的信仰意義帶過來。中神很慣於這樣做學問。可以這樣說,在以後面對中國越來開放時,我們亦會繼續在本色化和本土化的問題上繼續努力和掙扎。最基本的是,你要熟悉環境。坦白說,我們香港人對大陸有很多自己的想像,但很多對大陸的理解與現實仍有一段距離。所以我們在中國本土思想神學問題上要有很多的學習。

中神和你個人日後的具體工作將會為何﹖

神學教育分兩個層次,最基本的是為教會訓練牧者,以及為教會訓練下一代的神學教育工作者。我希望在中神繼續做好這個工作。

第二個是,神學院亦有責任為中國華人教會開拓富有生命力的神學——能回應人的處境需要、又忠於上的道。我希望自身能作一個示範,繼續研究及寫作,盼望在五年裡繼續完成《系統神學》,計劃是出書四冊。

(余牧師與記者亦談及了後現代文化對中神的衝擊、並他個人對教會及社會的負擔。見另文。)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