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鳥的鳴聲,鳥的羽毛,我都喜歡。有時我到新州去看我的孫兒,那是一個幽靜的小鎮,跟我童年時期居住的地方相似。清晨,鳥兒此起彼落那悅耳的「晨歌」,往往會勾引起一些童年的回憶。我傾聽、傾聽,忘記了身在異鄉。
一天,我帶著孫兒到後院,當我走到法國梧桐樹下,忽然,一隻小鳥,驚慌失措從矮柏松樹上飛出來,邊飛邊叫,我走近那裏一看,樹上有一只鳥窩,而且窩裏還有三隻雛鳥,身上細細短短的乳毛,眼睛也沒睜開,在窩裏蠕動,非常令人憐愛。
立刻,我叫我的小孫子,那時他才五嵗,把他抱起來,讓他看那窩裏的雛鳥,他瞧見那三隻鳥也非常高興!
大約過了一個星期,我們再去看窩裏的小鳥,原來細細短短的乳毛已長長變成褐色,原來牠們軟弱站不起來,如今,已能微微移動自己的身體。原來看不出有鳥的形狀,如今已具有一個輪廓。過了幾天,我們再去看,翅膀已經長成了。小鳥從蛋殼脫穎而出,逐漸成長,甚至能飛來飛去。生命成長的過程,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奇跡!
我回到紐約,心裏還是想著那一窩鳥。在那些日子,陰雨綿綿,不知那窩中的雛鳥,在風吹雨打的情況下,究竟會怎樣?想著,想著,我就打電話給我的小孫子。我問他說:
「但以理,窩裏的小鳥怎樣?」 「爺爺,鳥窩空空,小鳥都飛走了」
啊,我真如杞人憂天。
植物、動物的生長過程,都是有規律的。正如太陽昇起,太陽落山一樣。母鳥在生蛋以前,牠與公鳥會同築一巢,窩的大小正好可以容納所要孵出來的雛鳥。假如,窩太小了,懦弱的就會被擠出窩外,掉在地上,豈不會一命嗚呼麼?假如,窩太大了,母鳥的翅膀恐怕就不能周全地遮住整個「家」。雛鳥豈不會受風吹雨打之苦麼?鳥兒的本能,仿佛有藍圖尺寸,築成既不大又不小。而且,築窩的一草一葉,完美得可與人手工築的媲美哩!
我算了一下,新州屋前屋後的樹上,自遷入以後,在數年中,鳥兒所築的窩,已有七個之多。鳥兒築巢似乎也選擇地方。顯然,牠們不喜歡呆在人家的客廳,度那苟安的日子;而是喜愛生活在自然的天地中。
我又想,爲什麼牠們在我們的前後院作窩呢?記得嚴冬白雪皚皚的季節,我與但以理曾經把麵包弄成小塊,屢次扔在雪地上。當我們「喂」的時候,牠們停在樹上,當我們走進屋子,牠們就飛下來吃。牠們似乎能領會我們「雪中送炭」的情意。
所羅門有一句警世名言:「要救自己......如鳥脫離捕鳥人的手。」(手字在英文聖經是snare,意即羅網)今日,世上有的人把羅網套在別人的身上,而以別人的痛苦暗暗自喜。俗語說:「好馬被人騎,好人被人欺」。這樣的人,他心裏缺乏愛。其實,他心靈裏也是孤單、痛苦的。他所得到的喜樂,也不過如曇花一現。有的人,爲了要滿足一己的慾望,爲了要達到自己的目的,竟自投羅網,這樣的人也是由於自私、缺乏愛,更毋庸說會遭受痛苦。古書上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回想這一段有關鳥的瑣事,我覺得人與人之間,甚至人與鳥之間,有愛纔有和諧,有愛纔有喜樂。我心底不由得發出感嘆說:「鳥兒啊,你真聰明,因爲你懂得愛」!
*******
本專欄逢二、五更新,刊載俞敬群牧師之作《和諧之歌》。
俞敬群牧師:資深牧者,著名的華裔作家,於紐約曼哈頓牧會50多年;曾七次榮登世界名人錄(who's who in the world)殿堂。他一生出版過十一本書籍,其中《和諧之歌》為最滿意作品,又被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所收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