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晚聚会主题是"立足本土、胸怀普世:"座堂"在世的见证—紥根、联系、更新",邀请得香港首位华人圣约翰座堂堂主任陈讴明牧师、以及东九龙圣三一座堂堂主任陈衍昌牧师主讲。讲座于刚于上月底成为西九龙教区座堂的诸圣堂举行,饶有意义。
陈讴明牧师展示了圣约翰座堂历年的珍贵照片,分享座堂如何随著社会的环境改变而道成肉身、进入社区事奉。主题既是"道成肉身",他就先简述了他对此词的理解。他指出"道成肉身"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这信仰改变了世界,因为是上帝先进入人的当中,让人明白祂的心意,这是入世的过程。而神的方式是双向的——进入到人的处境中,让人了解祂的心意。
圣约翰座堂于1841年开展事工,1841年奠基。陈牧师说:"座堂是立足香港,对本地群体的关心成为这座堂的传统。"例如19世纪香港流行蓄婢,有教友上书政府要求废除此制,经过两年终于得以废除,可见座堂对香港社群的关注。此外座堂亦有对孤儿、特别是上环区的儿童的关顾。另一方面座堂亦体现对劳工大众之关心,邀请所有帮助建造座堂之工人一起用餐, 表达对他们的关爱。
陈牧师介绍说,到70年代后座堂对社会事奉参与有很大的转变。当时成立了数个外展工作给外佣提供心灵、社交的活动。此外亦设立了辅导中心提供英语、法语、葡萄牙语、俄语等,补足当时外语辅导的需要,更有"爱之家",为爱滋病人提供支援。
香港数个重要的社会福利机构的成立当中有座堂的努力,例如圣基道儿童院、圣雅各福群会、圣西门渔民子弟之家等。座堂的角色不单是促成各机构的成立,更有不少教友参与事奉工作。
放眼中国 胸怀世界
陈牧师表示,圣约翰座堂对中华圣公会十分关注,亦有进行中国内地的福利工作,与大陆的圣公会有相当的联系,现时圣约翰座堂一块彩色玻璃即为当时上海圣三一堂所送赠。除此以外,座堂有英语、华语及菲语的信众,陈牧师表示现代世界走向多元化,座堂希望能展现出因为信仰的缘故,不同信仰文化的人都能一起生活的样式。
陈牧师对本色化及本地文化化作出了的一点反省的加注,他认为基督教的本色化往往只能达到生活层面,但未能进到文化及核心价值层面,并坦言我们常以为自己已道成肉身,但实质未能完全将思想哲学、文化价值等融为一体。
当天亦有圣公会东九龙教区圣三一座堂堂主任陈衍昌牧师讨论了对"道成肉身"的理解及实践的建议,并有保罗‧爱华士教授以嘉宾讲员的身份作回应回应。其后两天在诸圣座堂再有两场讲座,分别是"道成肉身与圣公宗神学"及"普世圣公宗之未来",讲员包括吴梓明博士、郭志丕牧师、魏克利教授、郑守定牧师及邝广杰荣休大主教等,内容相当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