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权:从"挺唐"事件谈"明辨祷告的感动" 編輯室 2011年10月4日星期二 下午12:07 早阵子容永祺祈祷后"感动"挺唐事件引发教内人士的关注,亦有人讨论上帝的感召的问题值得信徒反思。本报就此事请教了专门于灵修及崇拜、牧养神学的信义宗神学院教授陈国权博士,解答有关祷告"感动"的疑问。 祷告里的感动是需要明辨的 陈博士认为一位真诚的基督徒事无大小求问神的旨意、顺从圣灵的指引是理所当然的,而政治就是"众人的事",关乎众人的福祸,好好祷告求问上帝旨意亦相当重要。但他认为如果神有感动让他选哪一位候选人则是他个人与上帝之间的事,原则上是关乎他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外人不能置啄。 但他亦指出从灵修学的角度看,祷告里的感动是需要明辨的:"祷告时我们不单听到上帝的声音,也会有外界的声音及来自魔鬼的声音,还有我们内里的声音、野心、骄傲、欲望等,因此我们可能会错听或错认神的声音。所以在教会及修道传统上发出『属灵指引』 (Spiritual direction)。因为人很多会自欺,及有很多盲点,所以祷告后听到有『感动』或上帝的指引的话,其实不一定是上帝的声音。"他举例"属灵指引"的原则其中之一是说出自己的感动,以向属灵上有经验的人作为客观引证,"换句话说不是一厢情愿地说自己得到上帝的旨意。" 各人的"感动"回异如何理解呢﹖ 在容永祺事件上,有人说:"假若祷告后有感动支持唐英年,又有人感动支持梁振英,那上帝是『精神分裂』吗﹖"如何引导信徒去理解这样的事情呢﹖又或者在教会或生活上遇上与选择有关的争论时,如何理解上帝的引导呢﹖ 陈牧师认为有寻求上帝的旨意时有客观的原则。例如决定教会旅行的地点的话,从价值守则上的比较去A地或B地当中没有价值、好与坏的分别。去A地无返违上帝的意思,去B地又无相干,如此祷告后各人的结果不同不是上帝有没有分裂,而是教会信徒是否愿意顺服某一方的问题。又如找工作时,教书或社工都是服务人群,都是上帝的心意。因此第一个原则是"不违背上帝的旨意",例如不伤害自己的身体、或于道德上有损。 但如果几个不同的选择都无违背上帝的心意的话,各人就要按自己的感动去选,忠诚地按自己的感动,按自己的良心投上一票。他又表示涉及政治的事情一般都有人的政治立场,可能所祷告的不是上帝的旨意,因此必须要明辨。 "神叫我跟你说………" 一些教会或人士特别著重祷告的「感动」,甚至明言「神叫我跟你说………」。信徒如何理解祷告的「感动」呢﹖ 陈牧师对此回应说:「第一,我们的信仰不是概念,亦不是头脑的认知或理性的推敲,而是心灵的感通,是与上帝超自然的渴慕,这些渴慕应从心里发现,应是心理的感动,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很实在的事情。」 他说:「教会的传统上的确有人听见上帝的话要去做什么,但只能说是传统上有,而不是很普遍的情况,于是『属灵指引』就很重要了。我们多会说:我们大家一同寻求跟从有属灵的指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