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權:從「挺唐」事件談「明辨禱告的感動」

早陣子容永祺祈禱後「感動」挺唐事件引發教內人士的關注,亦有人討論上帝的感召的問題值得信徒反思。本報就此事請教了專門於靈修及崇拜、牧養神學的信義宗神學院教授陳國權博士,解答有關禱告「感動」的疑問。 禱告裡的感動是需要明辨的 陳博士認為一位真誠的基督徒事無大小求問神的旨意、順從聖靈的指引是理所當然的,而政治就是「眾人的事」,關乎眾人的福禍,好好禱告求問上帝旨意亦相當重要。但他認為如果神有感動讓他選哪一位候選人則是他個人與上帝之間的事,原則上是關乎他個人與上帝的關係,外人不能置啄。 但他亦指出從靈修學的角度看,禱告裡的感動是需要明辨的:「禱告時我們不單聽到上帝的聲音,也會有外界的聲音及來自魔鬼的聲音,還有我們內裡的聲音、野心、驕傲、慾望等,因此我們可能會錯聽或錯認神的聲音。所以在教會及修道傳統上發出『屬靈指引』 (Spiritual direction)。因為人很多會自欺,及有很多盲點,所以禱告後聽到有『感動』或上帝的指引的話,其實不一定是上帝的聲音。」他舉例「屬靈指引」的原則其中之一是說出自己的感動,以向屬靈上有經驗的人作為客觀引證,「換句話說不是一廂情願地說自己得到上帝的旨意。」 各人的「感動」迴異如何理解呢﹖ 在容永祺事件上,有人說:「假若禱告後有感動支持唐英年,又有人感動支持梁振英,那上帝是『精神分裂』嗎﹖」如何引導信徒去理解這樣的事情呢﹖又或者在教會或生活上遇上與選擇有關的爭論時,如何理解上帝的引導呢﹖ 陳牧師認為有尋求上帝的旨意時有客觀的原則。例如決定教會旅行的地點的話,從價值守則上的比較去A地或B地當中沒有價值、好與壞的分別。去A地無返違上帝的意思,去B地又無相干,如此禱告後各人的結果不同不是上帝有沒有分裂,而是教會信徒是否願意順服某一方的問題。又如找工作時,教書或社工都是服務人群,都是上帝的心意。因此第一個原則是「不違背上帝的旨意」,例如不傷害自己的身體、或於道德上有損。 但如果幾個不同的選擇都無違背上帝的心意的話,各人就要按自己的感動去選,忠誠地按自己的感動,按自己的良心投上一票。他又表示涉及政治的事情一般都有人的政治立場,可能所禱告的不是上帝的旨意,因此必須要明辨。 「神叫我跟你說………」 一些教會或人士特別著重禱告的「感動」,甚至明言「神叫我跟你說………」。信徒如何理解禱告的「感動」呢﹖ 陳牧師對此回應說:「第一,我們的信仰不是概念,亦不是頭腦的認知或理性的推敲,而是心靈的感通,是與上帝超自然的渴慕,這些渴慕應從心裡發現,應是心理的感動,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很實在的事情。」 他說:「教會的傳統上的確有人聽見上帝的話要去做什麼,但只能說是傳統上有,而不是很普遍的情況,於是『屬靈指引』就很重要了。我們多會說:我們大家一同尋求跟從有屬靈的指引。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