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浪子看後現代人的厭煩與盼望 李定武牧師證道 編輯室 2012年5月21日星期一 下午4:39 更新傳道會美國總幹事李定武牧師近日於香港聖經教會證道,他以「後現代人的厭煩與盼望」為題,講解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比喻。他形容浪子為後現代人的代表,從浪子離家及回轉的故事,可看到現代人的悔改和得救過程。 他特別指出該故事主角不是浪子,而是「浪父」(浪子的父親),必須從浪父出發去理解該故事,才能認識和明白父神及從祂而來的恩典。 後現代人的「厭煩」 李牧師指出浪子在父親還沒去世時就要求父親「把我應得的產業給我」,這就是21世紀後現代潮流衝擊下後現代人的樣子。他們常認為是「我應得的,理所當然的」,想離開「父親」——離開不能自己做主的地方。他們覺得厭煩,不願意在家裡。 李牧師進一步指出浪子呈於表面的厭煩,實質是關乎人的罪性。人在生活中處處呈現出墮落的本性。浪子的厭煩呈現於以下三方面,為活生生的後現代人的特征: 第一, 對家的厭煩,以金錢為偶像,隨私欲追求自己的生活; 第二, 對父親的厭煩,即對權威的厭煩。為了躲避父親的權柄,他要離開父親,過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 第三, 對自己的厭煩,在「任意放蕩。浪費資財」後,對自己選擇的道路沒有了盼望。 浪子得救的三階段 李牧師然後講出浪子回頭、人得救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神的恩典推動悔改的意念。當浪子對自己厭煩、無望的時候,「他醒悟過來」,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停下來了,思想了、比較了。這就是神的工作,悔改的意念在罪人心中成長。 「我要起來,往我父親那裡去,……把我當成一個雇工吧!」(18—19節)這可能是浪子人生中的第一個禱告,雖然動機不純,是為了有吃的,如現在很多人來教會都或有不同的動機,但神的恩典就是仍然不斷的帶領。 第二階段:神的恩典促成悔改的行動。「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這是悔改的最重要部分。這裡有兩個方向的轉變,一是本來是遠遠的離開父親,但現在歸家了,另一個就是對罪有了新的看法,告白「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內心有了懊悔和羞恥,來到了180度的轉變,願意回家了。 第三階段:神的恩典帶進悔改的喜樂。若沒有這一步,得救是不完全的。經文第24和32節經文均有「死而復活,失而又得」,顯出父親喜樂之大。 「一個罪人的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在此階段是父親作主動,是父親主動邀請兒子進入到這份喜樂當中。 5個動詞看父親的主動 李牧師特別點出父親迎接浪子有五個連續動詞:看見、動了慈心、跑、抱、親嘴。 第一, 是父親首先「看見」了兒子。他遠遠地就看見了他,說明父親一直在等待、每天望著遠處,盼著兒子回來。 當父親看到兒子,父親「動了」慈心,沒有計較浪子的過去,包容了。看到兒子父親就「跑」過去。在當時的人一般是不會跑的,原因有三:一是父親已經老了;二是跑被認為沒有尊嚴;三是當時敬虔的人認為跑的話心會亂,聖靈會走掉。但這裡父親不顧一切跑過去,可見父親歡喜程度之大。 然後是「擁抱」兒子。不管孩子身體多麼的肮髒和臭,父親都願意用雙手擁抱他。同樣,我們的罪多麼的肮髒,又深又濃,神都願意擁抱我們。 父親最後一個動作是「親嘴」——這個是最可貴的。「親嘴」表示恢復了,恢復了兒子的身份,兒子可能想說「把我當成雇工吧」,但是父親親他的嘴,擋住了,父親完全原諒了他。 然後父親給兒子戴上戒指,戒指像征著權柄,又給他穿上鞋——鞋子是只有主人和兒子可以穿的,僕人是不穿鞋的。可見浪子完全恢復了兒子的身份。這裡我們看到都是父親在主動恢復兒子的身份。 李牧師總結指出,悔改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神給了我們悔改的意念,並不惜一切的繼續給我們恩典,我們需要基督的恩典,靠著他的恩典走成聖的道路,最後帶來悔改和恢復的喜樂。 李定武牧師為更新傳道會創辦人,現任美國總會總幹事。他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學博士,費城西敏斯特神學院道學碩士及南非國立大學神學博士。他有多年木會經驗,從事門徒訓練及巡迴佈道20餘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