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子看后现代人的厌烦与盼望 李定武牧师证道

更新传道会美国总干事李定武牧师近日于香港圣经教会证道,他以"后现代人的厌烦与盼望"为题,讲解路加福音15章浪子的比喻。他形容浪子为后现代人的代表,从浪子离家及回转的故事,可看到现代人的悔改和得救过程。 他特别指出该故事主角不是浪子,而是"浪父"(浪子的父亲),必须从浪父出发去理解该故事,才能认识和明白父神及从祂而来的恩典。 后现代人的"厌烦" 李牧师指出浪子在父亲还没去世时就要求父亲"把我应得的产业给我",这就是21世纪后现代潮流冲击下后现代人的样子。他们常认为是"我应得的,理所当然的",想离开"父亲"——离开不能自己做主的地方。他们觉得厌烦,不愿意在家里。 李牧师进一步指出浪子呈于表面的厌烦,实质是关乎人的罪性。人在生活中处处呈现出堕落的本性。浪子的厌烦呈现于以下三方面,为活生生的后现代人的特征: 第一, 对家的厌烦,以金钱为偶像,随私欲追求自己的生活; 第二, 对父亲的厌烦,即对权威的厌烦。为了躲避父亲的权柄,他要离开父亲,过以自己为中心的生活。 第三, 对自己的厌烦,在"任意放荡。浪费资财"后,对自己选择的道路没有了盼望。 浪子得救的三阶段 李牧师然后讲出浪子回头、人得救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神的恩典推动悔改的意念。当浪子对自己厌烦、无望的时候,"他醒悟过来",他在自己的道路上停下来了,思想了、比较了。这就是神的工作,悔改的意念在罪人心中成长。 "我要起来,往我父亲那里去,……把我当成一个雇工吧!"(18—19节)这可能是浪子人生中的第一个祷告,虽然动机不纯,是为了有吃的,如现在很多人来教会都或有不同的动机,但神的恩典就是仍然不断的带领。 第二阶段:神的恩典促成悔改的行动。"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这是悔改的最重要部分。这里有两个方向的转变,一是本来是远远的离开父亲,但现在归家了,另一个就是对罪有了新的看法,告白"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内心有了懊悔和羞耻,来到了180度的转变,愿意回家了。 第三阶段:神的恩典带进悔改的喜乐。若没有这一步,得救是不完全的。经文第24和32节经文均有"死而复活,失而又得",显出父亲喜乐之大。 "一个罪人的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在此阶段是父亲作主动,是父亲主动邀请儿子进入到这份喜乐当中。 5个动词看父亲的主动 李牧师特别点出父亲迎接浪子有五个连续动词:看见、动了慈心、跑、抱、亲嘴。 第一, 是父亲首先"看见"了儿子。他远远地就看见了他,说明父亲一直在等待、每天望著远处,盼著儿子回来。 当父亲看到儿子,父亲"动了"慈心,没有计较浪子的过去,包容了。看到儿子父亲就"跑"过去。在当时的人一般是不会跑的,原因有三:一是父亲已经老了;二是跑被认为没有尊严;三是当时敬虔的人认为跑的话心会乱,圣灵会走掉。但这里父亲不顾一切跑过去,可见父亲欢喜程度之大。 然后是"拥抱"儿子。不管孩子身体多么的肮脏和臭,父亲都愿意用双手拥抱他。同样,我们的罪多么的肮脏,又深又浓,神都愿意拥抱我们。 父亲最后一个动作是"亲嘴"——这个是最可贵的。"亲嘴"表示恢复了,恢复了儿子的身份,儿子可能想说"把我当成雇工吧",但是父亲亲他的嘴,挡住了,父亲完全原谅了他。 然后父亲给儿子戴上戒指,戒指像征著权柄,又给他穿上鞋——鞋子是只有主人和儿子可以穿的,仆人是不穿鞋的。可见浪子完全恢复了儿子的身份。这里我们看到都是父亲在主动恢复儿子的身份。 李牧师总结指出,悔改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神给了我们悔改的意念,并不惜一切的继续给我们恩典,我们需要基督的恩典,靠著他的恩典走成圣的道路,最后带来悔改和恢复的喜乐。 李定武牧师为更新传道会创办人,现任美国总会总干事。他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学博士,费城西敏斯特神学院道学硕士及南非国立大学神学博士。他有多年木会经验,从事门徒训练及巡回布道20余年。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