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学刘佩婷:教会可成"创伤知情"群体 助受伤者更坚强!

辅导学刘佩婷:教会可成「创伤知情」群体 助受伤者更坚强!
刘佩婷博士(左一)于去年9月建道神学院125周年研讨会,探讨信徒在受伤的家庭关系中寻找上主。(图:基督日报资料图片)
建道神学院近月的《建道无墙教室》直播课程,主题为"创伤与家庭"。辅导学系副教授刘佩婷博士在5日的最后一课堂指出,创伤经历可能激发人的"坚韧力",这种能力不仅帮助人在压力中恢复,更能促使生命转化,重新发现人生的可能性。

刘博士指出,培养坚韧力需三大支柱:积极乐观的个人特质、亲友与信仰群体的支持,以及亲近上帝深化信仰根基,将挑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当然,这是一条相当漫长的道路,过程中需要付出极大努力。"

丧夫太太得教会关心 忧伤心灵转积极

她提到有位太太面对丈夫突如其来的离世,心灵仿佛瞬间坠入黑洞,但她逐渐发现其实身边仍有许多弟兄姊妹关心自己,在无常的生命中上帝仍同在,以致从负面情绪转向积极面对人生种种际遇。

刘博士指出,这种"坚韧力"使人在创伤后生命有所转变,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重新调整人生优先顺序、与身边的人建立更温暖的关系,以及发现人生原来还有许多可能性与新道路。她强调:"当人走过复原之路,就是踏上生命之路。"

教会成"创伤知情群体" 让会友懂得如何关怀

刘博士认为,教会在陪伴受创伤的信徒时,需要先建立一个"创伤知情"的群体。所谓"创伤知情",就是懂得用理解创伤的角度来关怀人,明白受创者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可能与创伤经历有关。

教会亦需要根据信仰建立一套完整的关怀方法。首先要帮助会友明白,创伤经历会对人的成长造成全面而深远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往往不容易被察觉。因此,教会要教导会友辨识创伤的各种表现,不论是发生在孩子、成人身上,或是那些与受创者一起生活、工作的家人朋友所受到的间接影响。同时也要让大家知道,创伤是可以透过不同方式得到医治的。

她补充道:"这不是要教会提供专业的创伤辅导或治疗,而是培养信徒面对受伤者时态度的转变。"

具体方法来帮助受创伤的人

刘博士建议教会可以采用一些具体方法来帮助受创伤的人,例如阅读诗篇22篇1至2节,经文中那种"被神离弃"的痛苦呐喊,能让信徒更真实地体会受伤者的心境,学习在绝望中仍坚持信仰,在黑暗中看见曙光。

其次,聆听宣教士的故事也很有帮助,他们在工场上的挣扎经历往往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安慰和激励。

最后,刘博士鼓励大家踏上"朝圣之路"。她以圣经人物约瑟为例历经被兄弟出卖、含冤入狱的打击,当时也无法理解自己的遭遇,却始终坚持以以善胜恶,"面对生命打击时,我们未必能找到答案,但好像约瑟一样持续向前,这正是朝圣之路最重要的意义。"

受伤者带著勇气面对伤痛 同行者给予体谅

她期盼受创伤者能带著勇气说出伤痛,带著力量建立关系,在群体中建立彼此信任;另一方面,教会要提供安全的环境,让他们在过程中寻见上帝,接受上帝的医治。

对于同行者,刘博士提醒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对方的生命未必如预期般复原:"每个人都不完美,所以才需要上帝。受创伤者能否成长,不是人能控制的。但在同行过程中见证上帝与我们同在,这本身就是美好的事!"

让世界听见基督教的声音

你一次性或持续的支持,能让任何人都能免 费阅读《基督日报》的所有内容。

⽀持优质基督教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