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學劉佩婷:教會可成「創傷知情」群體 助受傷者更堅強!

輔導學劉佩婷:教會可成「創傷知情」群體 助受傷者更堅強!
劉佩婷博士(左一)於去年9月建道神學院125周年研討會,探討信徒在受傷的家庭關係中尋找上主。(圖:基督日報資料圖片)
建道神學院近月的《建道無牆教室》直播課程,主題為「創傷與家庭」。輔導學系副教授劉佩婷博士在5日的最後一課堂指出,創傷經歷可能激發人的「堅韌力」,這種能力不僅幫助人在壓力中恢復,更能促使生命轉化,重新發現人生的可能性。

劉博士指出,培養堅韌力需三大支柱:積極樂觀的個人特質、親友與信仰群體的支持,以及親近上帝深化信仰根基,將挑戰轉化為成長的契機。「當然,這是一條相當漫長的道路,過程中需要付出極大努力。」

喪夫太太得教會關心 憂傷心靈轉積極

她提到有位太太面對丈夫突如其來的離世,心靈彷彿瞬間墜入黑洞,但她逐漸發現其實身邊仍有許多弟兄姊妹關心自己,在無常的生命中上帝仍同在,以致從負面情緒轉向積極面對人生種種際遇。

劉博士指出,這種「堅韌力」使人在創傷後生命有所轉變,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重新調整人生優先順序、與身邊的人建立更溫暖的關係,以及發現人生原來還有許多可能性與新道路。她強調:「當人走過復原之路,就是踏上生命之路。」

教會成「創傷知情群體」 讓會友懂得如何關懷

劉博士認為,教會在陪伴受創傷的信徒時,需要先建立一個「創傷知情」的群體。所謂「創傷知情」,就是懂得用理解創傷的角度來關懷人,明白受創者的行為和情緒反應可能與創傷經歷有關。

教會亦需要根據信仰建立一套完整的關懷方法。首先要幫助會友明白,創傷經歷會對人的成長造成全面而深遠的負面影響,這些影響往往不容易被察覺。因此,教會要教導會友辨識創傷的各種表現,不論是發生在孩子、成人身上,或是那些與受創者一起生活、工作的家人朋友所受到的間接影響。同時也要讓大家知道,創傷是可以透過不同方式得到醫治的。

她補充道:「這不是要教會提供專業的創傷輔導或治療,而是培養信徒面對受傷者時態度的轉變。」

具體方法來幫助受創傷的人

劉博士建議教會可以採用一些具體方法來幫助受創傷的人,例如閱讀詩篇22篇1至2節,經文中那種「被神離棄」的痛苦吶喊,能讓信徒更真實地體會受傷者的心境,學習在絕望中仍堅持信仰,在黑暗中看見曙光。

其次,聆聽宣教士的故事也很有幫助,他們在工場上的掙扎經歷往往能帶給我們極大的安慰和激勵。

最後,劉博士鼓勵大家踏上「朝聖之路」。她以聖經人物約瑟為例歷經被兄弟出賣、含冤入獄的打擊,當時也無法理解自己的遭遇,卻始終堅持以以善勝惡,「面對生命打擊時,我們未必能找到答案,但好像約瑟一樣持續向前,這正是朝聖之路最重要的意義。」

受傷者帶著勇氣面對傷痛 同行者給予體諒

她期盼受創傷者能帶著勇氣說出傷痛,帶著力量建立關係,在群體中建立彼此信任;另一方面,教會要提供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在過程中尋見上帝,接受上帝的醫治。

對於同行者,劉博士提醒大家要有心理準備,對方的生命未必如預期般復原:「每個人都不完美,所以才需要上帝。受創傷者能否成長,不是人能控制的。但在同行過程中見證上帝與我們同在,這本身就是美好的事!」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