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在世上是否有意义感,未来的盼望是一个要素,正如丹麦哲学家齐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说:"生命只能够了解过去,却必须为了未来而活。"(Lif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 but it must be lived forwards. )
盼望,能够激发积极的行动。20世纪野兽派(Fauvism)鼻祖——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老的时候患上了关节炎,手指连握住画笔也要承担极度的痛苦,可是他并没有停止。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痛苦会过去,美丽却将存留。"这就是盼望。被公认为全世界最伟大之大提琴家的西班牙大提琴家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在他年纪老迈,体力衰竭的时候仍然每天勤练5个小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一直进步下去。"这也是盼望。
有人发现盼望也有治疗功效。在一项调查中,访问了122位首度发作心脏病的患者,记下他们盼望与悲观的程度。调查发现,8年后,在25个最悲观的患者当中,有21位已经去世,但25个最乐观的患者当中,却只有6名去世!一个人若丧失盼望,死亡率增加超过300%;据称,这个指标比其它任何的医学危机因子(包括血压、心脏受损程度,或胆固醇指数)更准确地预估死亡。
然而,面对未来,世人却常出现几种状况:第一种人,是对明天不存丝毫的盼望,他们的日子就是过一天算一天。他们或许曾经想过人生何去何从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千百年来既没有明确答案,所以他们也不想没完没了地追问下去,可是日子还是要过,所以过得很无奈。第二种人,他对明天有盼望,但是他们的盼望并不美好,抑或不肯定、不持久。很多人都盼望挣很多钱,钱不是不好,但却也谈不上最好,毕竟很多有钱人生活并不快乐。很多人盼望有美满的婚姻,这个会比钱好一点,但我们内心都相信,自己的配偶不可能陪我们一辈子,有时候他甚至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离开我们。显然,今生实在没有什么完美的盼望。第三种人,他已经接受了现实,相信今世没有什么值得他长久留念的东西,所以定意把盼望放在永恒之中,但是他却对那个盼望没有把握。我常常在传福音的时候听见人说:"我今生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所以我相信自己有把握死后可以上天堂。"但是,当我们追问下去:"你真的有十足地把握可以上天堂吗?你凭著什么有这个把握呢?"一般人都开始犹豫,因为我们实在不知道自己凭什么这么说。
基督徒的盼望不是这样。我们知道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为我们预备,这个盼望好的无比,且存到永远,更是有十足把握。我们怎么知道呢?这会不会只是一种迷信呢?不,因为我们知道这位生命的创造主曾经亲临人世,用各种证据显示自己就是神,并且为我们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复活,证明他能使自己有生命,也能够将生命分给凡信靠他的人。这些都是历史的事实,也是我们盼望的根源。
美国大布道家——慕迪,由18岁传道到62岁,忠心事主44年,创立了学校、孤儿院、神学院等,为英美各地教会带来复兴。他的妻、儿,孙在他临死前都在床旁流泪,慕迪看见说道:"你们这是做什么?你们应当喜乐,天堂之门已经为我大开,耶稣亲自要来接我,我不过同你们暂时分离,不久在那光明里还要再见!"他对妻儿一切吩咐完毕之后,毫无痛苦的安然去世。有一个牧师也曾经对我们说:"以后我死了,在我的丧礼上你们不要唱那些节奏缓慢的诗歌,要唱欢乐的赞美诗!"这就是基督徒的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