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牧師撰此文,嘗試將三個指標放到教會,並提出一些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教會」的方法。其中他為教會如何改進有效管治提出多項建議。
1. 首先是將「家長式」的管治轉化為「共商式」 ,讓青年教牧與年輕執事皆有機會參與討論和決策,讓他們有空間正向成長。
2. 在執事會上將 「議會式」轉化為「順服式」 ,長執和教牧不應以民主方式尋求共識,乃是尋求按聖經的原則決策和按上帝的心意行事,不要堅持己見,乃要同心相愛。
3. 「僱主式」轉化為「配搭式 」 是指上帝的僕人並不是世界的工人,決不應視自己為雇工,處處爭取優厚的待遇和福利,但長執也應反省是否把同工視為雇工,處處跟他們斤斤計較,大家在主裏學習謙卑自處,鼓勵各人發揮所長,樂意放下己見,與人同心配搭,教會便不致同工轉換頻繁,人才流失凋零。
4. 教會宜將 「事工型」轉化為「牧養型」 ,劉牧師提醒教牧和領袖在發展事工時,應確保對事奉人員有充足的牧養,避免過度消耗他們的精力和時間,導致靈命枯乾和家庭關係不和。教會應提供關懷和支持,避免會眾在試探中跌倒。
5. 隨著教會發展,面對人口老化和移民潮,許多堂會的團契和小組出現「成員名單長但出席率低」的現象,導致牧養和行政上的資源浪費。教會宜將「零散式」轉化為「一體式」,劉牧師建議將零散的小組合併為大團小組,保持原有相交關係的同時促進互動和發展動力,例如將不同的佈道組合併為一個佈道團,可以增加會眾對各類佈道事工的認識和參與,提升事工的動力和人數。
6. 在科技發達的時代,教會治理也需與時俱進,教會可利用人工智能(AI )「應用現代科技化管理」,例如使用智能搜尋程式收集喻道材料,應用資料管理系統輔助牧養,採用人工智能管理軟件支援行政事務,使用人工智能會議通訊程式錄音並轉化語音為文字記錄,以及使用人工智能剪輯軟件為講道信息加入字幕,方便不同語言的會眾理解等。
靈巧發展教會
致力實踐教會大使命——劉牧師指出,主耶穌的教導要求我們向萬民宣教,這不僅是責任,更是獲得主同在的途徑。教會應關注未得之族群,透過守望祈禱和興起宣教士,將福音傳遞給每一個人。
靈活應變的發展方式——面對當前社會挑戰,教會需靈活應變,創新發展策略,把握時機地牧養會眾。例如,針對流失的青年和兒童,開設親子嬰幼崇拜,吸引慕道家長參加,這樣不僅能夠增強教會的凝聚力,也能培養下一代信徒。
劉牧師分享在從前牧養的教會便以此方式成功幫助很多慕道伉儷領孩子來參加,「他們習慣了教會生活後孩子便升上K1級的主日學,家長相熟後又一起參加伉儷小組和崇拜,這樣便為教會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生機。」
把握時機地牧養會眾——此外,劉牧師建議教會應把握時機,利用平日的學校時間進行青少年牧養,提升參與度,促進信仰的傳承。例如教會將聚會時間延展至平日,為合作的學校學生設立周五課後一站式崇拜和團契。活動包括15分鐘的詩歌和15分鐘的信息分享,隨後進行小組關顧牧養。小組活動將關注慕道者的近況和信息回應,栽培初信者學習栽培課程,並提供堅信者門徒訓練。
聚會將由教會教牧主領,讓學校老師和基督徒學生參與服侍。在長假期周末時,聚會將安排在教會舉行。這一安排旨在更有效地牧養學生,促進他們的信仰成長。
實施發展策略
採用與時並進的佈道——劉牧師表示,教會的持續發展亦依賴於靈活的佈道策略、有效的門徒訓練和關愛的牧養。首先,教會應根據當前社會文化變遷,調整佈道方式,利用網絡平台如社交媒體和視頻分享,將福音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例如:開發福音網頁佈道、YouTube福音短片專頁、Facebook見證直播專頁、Instagram佈道專頁等,以把福音見證推展到人手一部的手機,以致在偏遠城市地區生活的人也能接觸福音。
生生不息的門徒訓練—— 其次,門徒訓練不應止於初信者的栽培,而應持續關注信徒的靈命成長,提供全面的教導與實踐機會,培養他們成為能夠傳承信仰的領袖。
永不止息的關愛牧養——最後,教會必須重視關愛牧養,建立良好的信徒關係,讓每位成員在愛中成長,彼此扶持。這三者相輔相成,才能確保教會在面對挑戰時,依然能夠茁壯成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