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特寫】「美食」暖心背後——四間餐飲機構的社關故事

【聖誕特寫】「美食」暖心背後——四間餐飲機構的社關故事
【聖誕特寫】「美食」暖心背後——四間餐飲機構的社關故事
在冬日的寒風中,聖誕節的氣息瀰漫,對香港不景氣的餐飲業而言無疑是要抓緊的黃金時段。當中基督教的餐飲——特別是為了教會和公司提供聖誕到會服務的——更是忙得不可開交。但不一樣的是,他們醉翁之意不在賺錢,而是向社區傳遞著關懷、愛與希望,為每個最卑微的角落送上溫暖和福音。

本報在聖誕前夕接觸了四間基督教餐飲機構—— 嗎哪膳工、「跑緣」餐廳、禧福的樂廚坊及好主意美食到會。他們當中有餐廳、有到會公司、有社企。每一個機構都有他們的營運理念,客人每一個餐點、每一份到會都支持著他們的社關故事。

【聖誕特寫】「美食」暖心背後——四間餐飲機構的社關故事


「喺度食一餐飯,就等於資助一位有需要的朋友喺到食飯」—— 嗎哪膳工

「喺度食一餐飯,就等於資助一位有需要的朋友喺到食飯,亦都支持緊我哋在職培訓,你嘅同行參與對我哋最重要。」——這是基督教非牟利餐飲社企「嗎哪膳工」網站中的一句話,道出了各餐飲事工的共同本質——營商、扶貧及傳福音。

作為餐飲業,四間機構公司都有共同的指定動作——向貧苦街坊派飯。嗎哪的派飯數量是當中最多的一個。嗎哪的「派飯」不是讓人排隊逐個飯盒派發,是讓有需要的街坊像其他付費客人一樣地在他們的餐廳點餐、並憑著「會員卡」免費隨意享用餐廳內的任何食物。在疫情高峰時期,嗎哪膳工月派15000份。兩年前,嗎哪在觀塘區的受惠人已過千人,現在估計數目有多無少。

聖誕期間,嗎哪膳工同工們在觀塘舉行了聖誕聚會, 在土瓜灣區跟無家者一起「打邊爐」(吃火鍋)。他們亦計劃25號晚義工會去大角咀報佳音,與街坊和無家者一起共渡。

至於平日,嗎哪關懷社區的事工相當繁雜,包括幫助需要人士「執屋」、關懷無家者、清潔工、劏房家庭、少數族裔。事工報告突然提到開設了臨時住屋、宿舍,又有在菲律賓作人道支援,令人摸不著頭腦。但這正正是嗎哪事工的特色——聽天、由人:「有需要的人會找有需要的人,互相轉告哪裡有能幫助他們的地方。」

嗎哪的創辦人Leo說:「當需要來到只有兩個選擇:要不理他, 要不不理他。」但看見需要時,同工們都不會坐視不理,因此要服侍的需求只有增加,沒有減少。

不斷增加的需要、不斷提升的成本沒有讓「嗎哪」腳步,反而令他們不斷往前走。目前他們已跟著需要擴展至六個餐廳或服侍地點,包括在觀塘區、大角咀、土瓜灣、深水埗等開設的餐廳,甚至在菲律賓也有扶貧工作。「嗎哪」去年全年開支2300萬,養活了120位全職同工——其中逾半是因著嗎哪的幫助被更新而加入服侍的更新人士,每月光出糧就要百多萬,殊不簡單。此外嗎哪支出亦相當龐大,僅今年9月份單月,社關事工開支已達96萬,餐飲營運開支146萬。

需要如此龐大,但嗎哪的宗旨就是以「自給自足」及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經營。事工六成經費來自餐廳的收入,除此亦有飯券及人士的奉獻。但,足夠嗎? Leo談然地說,「每個月都剛剛好,出糧後都無錢。」他說,嗎哪總是在透支,每個月他都跟同工說,可能下個月就做不了,但嗎哪的事工又一直擴展著,所以對於事工一貧如洗,同工們雖有怨言,但亦習以為常。他說:「他們(同工們)都習慣了。」

Leo說,嗎哪常常是在無預算時仍去開拓新事工,例如更新人士的宿舍簽租約和裝修時都沒有錢,但到完成的時候他們就收到了一樣金額的奉獻。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在作訪問前的不久,一位女士突然給他遞上了25萬元的奉獻。「嗎哪」事工讓人想起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紅海時並沒路線圖,也沒有帶備糧食;但當他們帶著信心走時嗎哪就從天而降、磐石就出了水,神通過意想不到的方式供應著曠野的子民。但儘管嗎哪的財政常常有缺口,往往連續幾個月透支幾十萬是家常便飯。但Leo見證事工由開始至今營運10年,百多名同工們的薪金從來沒遲到,也從沒一次拖糧。

「嗎哪」的營運模式可以用「無Budget、無多餘亦無不足」來形容,如哥林多後書8:15說:「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

Leo說:「一如我們的名字:嗎哪。」


JoyousKitchen

「烹百味.擴善舉.育英才」——樂廚坊

今年聖誕前夕,樂廚坊向地盤工友、難民及南亞裔家庭等派發了約3000個福袋。

樂廚坊是禧福協會於12年前成立非牟利社企,自設工場提供到會服務、企業送餐、商務飯盒等服務來支持他們派熱飯及扶貧等事工。

在平時的日子,樂廚坊伙伴各區教會派飯——由樂廚坊的中央廚房將飯盒送到十多個站點,再透過網絡教會向地區的街坊送上愛心熱飯。樂廚供供飯的同時,禧福協會的愛鄰舍事工亦會與教會同行,教導教會派飯的同時如何作基層的關懷工作。

禧福協會營運經理盧小皿 (Dorcas)透露,樂廚坊每年派出4萬多個熱飯。算下來,每日派飯盒約100多個。然而這數字有可能會有所下降,原因是合作的教會因各種原因而退出。

除了人手外,派飯的成本、辦公室的經費不菲,透過飯盒所收回來的費用只是杯水車薪,要達到收支平衡談何容易!Dorcas表示,很多社企向政府拿了資助後無法持續運作下去,樂廚坊至今12年,算是有不錯的成績。

無政府資助下,樂廚坊主要收入來源是奉獻及銷售。大時大節:聖誕火雞到會大餐,新年年糕盆菜等,都是重要的經費來源。為了增加收入,今年樂廚坊除了聖誕到會外亦推出了曲奇餅、毛巾禮品等消費產品。對樂廚坊而言,每逢聖誕、新年、復活節等都是收入「大補給」的季節。

Dorcas表示,比起節日接更多到會訂單,把伙記們搞得精疲力竭,他們更希望平日有更多教會能成為伙伴,在例如搞Alpha Course時向他們訂到會大餐。她說灣仔一間英文教會舉辦啟發餐會時會訂到會——這是很理想的模式。若有更多教會團契等訂餐,樂廚坊將會有穩定客源,為派飯的開支帶來收入。


【聖誕特寫】「美食」暖心背後——四間餐飲機構的社關故事


「好主意的概念,由一份感恩的心開始」—— 好主意到會

另一間與樂廚坊的營運模式相似的餐飲公司是「好主意美食到會」(Good Ideas),但似乎「好主意」沒太多受到營運問題困擾。

好主意美食到會是由幾位飲食業的弟兄餐飲自2004年開始運作,至2017年成立非牟利的福音機構「好主意使團」。「好主意到會」本身是社企加營宣教模式,與懲教及其他機構合作,向輕度弱智、長期在囚囚友等提供工作職位,提供見習及在職訓練機會,以協助他們重拾信心。

除此之外與樂廚坊類似,好主意也有「一杯涼水」計劃,夥伴教會一同協作派飯。現時派飯數量不多,每月約有100個左右。不過,扶貧並不是使團的事奉重心,他們事奉的重點對象是餐飲業的從業員—— 向餐廳、酒樓的老闆、侍應、廚房工、洗碗工等傳福音。

餐飲這一行業工時很長,很難配合一般教會的聚會時間,所以從業員是需要特別服侍的一群。「好主意」派出職場宣教士向他們傳福音,每周三晚是飲食業人士的團契聚會,目前會出席的人數約20多人。在今個月月中,「好主意」的同工與基督教鳳園松容堂合辦「頒獎禮感恩愛宴」,表楊大埔區內50名清潔工、拾荒者和洗手間服務員的每天辛勞,給予他們肯定與溫暖。

談到營運,總幹事葉俊健傳道表示,「好主意美食到會」作為社企可以靠做生意營運。但是近年巿道每況越下,好主意的餐飲更不好做了:「工業區飯堂難做,無早餐,靠午巿很難發展。餐飲曾結束過3次,但是幸好同工都很有韌力,經濟不好時一次又一次重新開始。」

在生存困難下,好主意的餐飲生意亦難以支持福音工作:「理想來說他們(到會生意)支持當然最好,但餐飲業近年困難,嚴格來說沒能賺多少錢。使團營運成本不高,無租金負擔。同工亦是自籌的方式出糧,對使團本身壓力也不大。」

記者問到是否希望如何更大發展時,葉傳道說:「不想做太大,否則的話成本和負擔也會增加。」對於事工現況,他表示已很滿意。


runners

「以健康美食廣結跑緣、藉基督信仰改寫人生」——「跑緣」餐廳

對「跑緣」這一特色主題餐聽記者早有聽聞,本月中因採訪營商宣教活動,竟然有機會親身到訪。餐廳早就為在場幾十位參加者預備了健康的食物,記者也有幸品嚐其中特別的一道「飛毛腿」。每道菜包括——這道雞下髀——是能用舌尖感受到的心思。

位於深水埗基隆街的「跑緣」亦同時是無牆教會——「超窮教會」。廖嘉敏(Carmen)牧師向在場的參加者娓娓道來事工11年來上帝的帶領和恩典。「跑緣」的金句是「以健康美食廣結跑緣、藉基督信仰改寫人生」,創辧牧師Dino因跑步戰勝長期頑疾,故有感動開設主題餐廳以推廣養生跑,由牧師親自開班教授跑步。此外餐廳亦有中醫義診、向區內露宿者派飯等。讓身心靈需要支援的「貧友」們得到祝福。

「跑緣」每周三周五有服侍露宿者的恒常聚會,他們會預備100個餐盒送出去,一個一個交到他們每個人手中。

四間餐飲企業中,「跑緣」是唯一能達到收支平衡。有別於其他機構一般以餐飲賺取經費、跑緣派出的每個飯都是用跑班的學費來支持:「我們營運收費的跑班每個學生交500元學費。我們的牧師沒有收錢,助教沒有收錢,我做行政的沒有收過任何的錢,場地也沒有收過錢。我們把這500元全數的放回餐廳,去出這些飯盒給這些露宿者。」

無論是社運還是之後開始的三年多的疫情,很多餐飲業都面對很大的難關:限聚令、禁堂食等都是不少的挑戰。但「跑緣」不單沒有萎縮,更搬到更大的店鋪,Carmen認為這是神的主權和工作:「是上帝給我們這些感動,藉著跑班的學費就可以轉化做餐券;教會的弟兄姐妹就參與送暖行動。所以無論在經費或者人手調配,上帝都是運籌帷握,這個三合一從來都沒有離開過,亦從來都沒有間斷過,直到今天我們仍然用這個商業模式。」

所以「跑緣」是一個「三合一宣教平台」——教會、餐廳和養生跑三者結合。她強調,不論做餐廳或跑班,「跑緣」最終的目的都是宣教。「作為教會我們向貧窮人宣教,作為餐廳我們向食客宣教。在餐廳裡面,我煮的食物是無味精,少鹽少油少糖,用健康甚至是高價的食材,我們很想吸引一些追求健康的朋友來到餐廳裡面。」

對於每個踏入「跑緣」的人,他們都會以基督的愛去款待:「我們高於一般的接待,牧師教我們要款待。我們要款待每一個的客人,讓客人來到這裡有超額的滿足。不單止食物他覺得OK,不單止人覺得OK,他進來要經歷到一種人情味。我們要建立一間有人情味的餐廳。」

「基督教讓人們覺得是宗教,讓人覺得我們有很多規條要守,但我們想說基督教最著重的是關係。」她希望透過服侍和彼此相愛,能讓人被上帝的愛充滿,能超越身心靈的貧窮進入豐盛的生命。


(鳴謝樂廚坊及好主意使團提供相片)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