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粹】楊青:不可估量的光

 不可估量的光







作者: 楊青
作品:不可估量的光
材質:紙面禪繞畫+電子合成
尺寸:A4
作品詮釋:麥子與蒺藜同長,但如果我們有光,儘管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我們可以披荊斬棘,穿越重重阻攔,最終出黑暗入光明。

這一期,我想談談基督徒藝術家之作品的價值看見。

由「香港藝術動力」機構策劃的祝福亞洲——日本藝術展,將在今年9月30日-10月5日,在日本東京目黑美術館展覽。我受邀組織我身邊的兩位藝術家提交參展作品,負責本次展覽的香港藝術動力負責人周弟兄告訴我,其中一位元琇媛姊妹的作品不太符合要求。但我告訴周弟兄,希望我可以跟姊妹交流修改,請務必同意她出席這次展覽。因為這次展覽對這位姊妹實在太重要了,很可能將拯救她的生命,因為這是一位正被抑鬱困擾的肢體。在與周弟兄一席交流之後,周弟兄同意她出展,同時周弟兄回復的一句話深深的感動我。

「如果能夠建立人的生命,很多事情都可以解決。」特別謝謝周弟兄為基督藝術推廣工作所付出的努力。

從2019年第一次參加香港藝術動力基督藝術展之後,我幾乎每次都參加。

2024年12月耶誕節在香港的藝術展,我依然準時出席,還帶上了一位年輕的姊妹Chris前往展會。Chris是英國杜倫大學的畢業生,作為一位從小被藝術薰陶長大的基督徒姊妹,她也是第一次參加基督藝術展。觀展時,她驚訝而委婉的問我:青兒老師,為什麼這些作品如此不夠精進!其實,我知道她想說,這些參展的作品真的不怎麼樣啊!

最近,我剛好在啟動教牧學碩士的畢業論文開題,題目為:藝術作為媒介的基督教宣教實踐。借此,我想簡單說兩點我個人對基督徒藝術家之作品的價值看見。

我的纏繞畫小品《不可估量的光》,正是我想表達的核心認知,那就是基督藝術作品的核心價值不是我們有限的肉眼所見的,她是一束不可估量的光,正照亮無數觀者的心。

2017年,達芬奇的《救世主》,以4.5億美元創拍賣紀錄,卻被學者質疑為工作室作品。2022年,在羅浮宮展覽時,參觀者自發在畫前禱告,形成「移動的修道院」現象,顯然其價值悖論是商業炒作消解了其宗教性,卻意外引發當代人的靈性覺醒。

拍賣槌敲出的只是現世的價碼,那靈魂的震顫才是永恆的迴響。

正如林後4:18經文: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我想,作為基督徒藝術家,每一次創作都是一次靈修之旅。

據資料報導,12世紀德國修女賓根的希爾德加德創作《Scivias》手抄本時,用鐵筆在羊皮紙上刻出神視異象。現代光譜分析顯示,她將葡萄酒與修道院藥草混合製成顏料,其中數頁的紅色顏料層檢測出淚液中的溶菌酶成分。當這位本篤會修女在第三異象中繪製《宇宙卵》圖示時,刻意用顫抖的筆觸表現聖靈如火焰降臨——這種被藝術史家視為「技法缺陷」的震顫,實則是她癲癇病發作時仍堅持記錄啟示的聖痕。

在衣索比亞拉利貝拉岩石教堂,13世紀的匿名雕刻師們遵循「天使傳授」的工法雕刻十字架。他們白日鑿刻岩石,夜間用蜂蠟填補縫隙,晨禱時融去蜂蠟讓十字架「從永恆中顯現」。2016年,文物保護專家發現教堂立柱的刻痕深度與《詩篇》119篇的176節完全對應,證實整個建築群是物化的聖經密碼。

當我每天用單色在A4紙上隨著線條移動我內心的情感時,有誰會知道我時常獨自被聖靈充滿,那些憂傷的、殘缺的歲月就在那一刻被愛深深的擁抱撫慰呢?

每一個觀者觀看便是一次與恩典相遇的特殊時刻 。

卡拉瓦喬1601年創作的《以馬忤斯的晚餐》珍藏在倫敦國家美術館的,是巴羅克藝術的里程碑作品,其戲劇性光影與人物表情具有強烈的情感衝擊力,常有觀者在作品前突然失聲痛哭。作者用戲劇性光影構建的不僅僅是視覺奇觀,更在畫布上預設了屬靈相遇的場域,那些灑在門徒驚愕面孔上的光,實則是為觀者靈魂預備的啟示觸發器。藝術史學家約翰·伯格曾記錄過一位退伍士兵的見證:「當畫中復活的基督伸手掰餅時,我破碎的婚姻突然有了癒合的可能。」

我相信,每一位基督徒藝術家用心創作的作品,都充滿著某種獨特的神秘力量,這力量足以讓那些關閉的心門重新敞開,與藝術技法實在關係不大。

就是在最近半年時間裡,我自己堅持每天一副纏繞畫發出去的這個過程中,已經有接近10位肢體被感動,開始諮詢跟隨。

如果你經常去觀展,你難道就真的不會在某一個瞬間,被那些看上去稚嫩且有些殘缺的作品深深的觸動過嗎?我堅信,那些肉眼可見的「不完美」,正是通向神聖完美的階梯。

正如奥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說:「美在殘缺處顯明完整,正如光在裂隙中傾瀉。」

我相信,今天基督徒藝術家的創作,無論我們從視覺上言說不可言說,這些作品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拍賣行的成交數字,不在於其技法是否嫺熟,也不在於你喜歡與否,而在於某個瞬間,觀者突然在色塊與光影的裂隙中,窺見了永恆國度的微光,那微光正在照亮每一個觀者。

里爾克在《杜伊諾哀歌》中寫道:「美不過是永恆降臨的起點。」

或許,那些你看著不怎麼樣的基督藝術作品,那些被藝術史忽略的殘缺的美,正在看不見的國度編織著不可估量的光之網路。當上海某畫廊主為裝置藝術《五餅二魚》的點擊量焦慮時,甘肅教會的孩子們正用這件作品的影像資料,在窯洞裡進行著關於分享的生命教育。或許真正的藝術價值,終將在末日審判時顯明——那時所有因作品萌發的愛、滋長的信、點燃的望,都將化作冠冕上的寶石,在永恆裡閃爍。

專欄作者楊青,63年出生四川,13年受洗歸主,23全職義工服侍分堂,做過醫生、IT高管、記者、北漂、海漂;從事多個行業,非遺傳承人,藝術工作為主。2016年開始以藝術培訓教育為主,2000年疫情後開始探索學習藝術療癒,目前藝術療癒+美育教育,未來希望以聖經為根基的藝術療癒服務到各類需要的人群!

「當代藝粹」專欄由《基督日報》與「香港藝術動力」合作推出

2 1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