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所作的,只要是作在我一個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了。(太廿五40)
人偏向以貌取人。根據韓國二○○五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百分之七十五的受訪者認為自己評價別人時會受到對方的相貌的影響。記得筆者還在神學院讀書的時候,曾到荷蘭的華人教會去作教牧實習一個月,那教會的牧師要負責五個不同城市的教會,事奉非常忙碌。有一次,他帶我到其中一所教會去參加崇拜,牧師一到就忙著應付不同的需要,沒有時間介紹我是誰。有人問起,我也只是介紹自己的名字,而沒有加上「傳道」這個頭銜,結果發現,不是太多人對我感興趣。崇拜結束以後,為了等牧師處理教會的事宜,我和太太就在附近走走。回到教會才發現很多人在教會門口找「蔡傳道」。一看到我們回來,有個老執事很熱情地走過來和我握手說:「喔!你就是蔡傳道,歡迎,歡迎!對不起,剛才我還不知道是你。」筆者承認自己也有同樣傾向,因此我們都有必要好好思考耶穌所說的《分別綿羊和山羊的比喻》。
從耶穌所舉的事項來看,耶穌所謂的「最小的弟兄」就是那些在衣食住行上有需要的人,還有患病和坐牢的人。前面幾個要把他們想像成為耶穌不是太難,可是坐牢的人應該就是那些犯法犯罪的人(當時宗教逼迫並不普遍,所以聽眾應該不會聯想到像施洗約翰一樣被關的傳道人),連這一些我們不想靠近的人,以及生活中看不順眼、常常得罪我們,甚至給我們和家人帶來傷害的人,竟然「就是」耶穌!
難道做在「大人物」身上的事不算嗎?當然不是,不過只有當我們連「小人物」也願意服事的時候,做在「大人物」身上的事才算數。因為只有服事小人物能夠試驗我們純正的動機,假如我們只會服事大人物,我們便不是真正願意服事的人。
以下故事不是我自創的,它在教會圈子或許已經耳熟能詳,但容我自行演繹故事的細節。話說好久以前,有一個信徒晚上做了一個夢,夢中耶穌向他顯現說:「我明天要到你的家探訪。」這個信徒起來,心中極其興奮又緊張,心想:「我要怎麼好好的接待這位到訪的主呢?」於是決定拿出自己最拿手的好菜來好好招待耶穌。
就在他忙著准備菜的時候門鈴響了,他嚇了一跳,心想:「耶穌應該不會這麼早來吧?」他連忙整理一下自己的頭發和衣服,然後帶著友善的微笑去開門。門一開,只見一個背著行囊,滿身大汗的游客站在門前。
那個信徒就問他:「您有事嗎?」
「是的,」那旅客回答說:「我正在做一次遠行,來到這一帶感到肚子餓極了,但是這裡較偏僻,周圍都找不到飯店。雖然很不好意思,但是我可不可以向你要點吃的,吃了我就繼續上路去了。」
那個信徒想了一想,很猶豫的說:「……我這裡是有吃的,但是真不好意思,你來得不是時候,我這些食物要留給一個非常重要的客人。你到別家去問一問吧,真對不起。」客人於是離開了,而他則繼續忙著做菜。
菜剛做好,門鈴又響了。他心想:「耶穌可真準時呀!」於是他整理一下自己的頭發和衣服,很興奮的去開門。不料,是一個鄰居。他有點失望地問:「你好,你今天上門,有什麼事嗎?」
「是的,」鄰居說:「我孩子今早發高燒了,我想送他去城裡看醫生,但是我不會開車,不知道你是否可以幫忙?」
那個信徒心裡很掙扎,他說:「我確實可以開車,但是……我家今天有個很重要的客人說要來,我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到。萬一他到了我家,卻沒有人在……我看,你還是找別人吧。真對不起,若不是今天,我一定沒問題。」那個鄰居只好失望地離開。
那個信徒繼續在家裡等著。傍晚時分,門鈴再次響了,他心想:「這次肯定是主耶穌來了,我等你等到好辛苦啊!」於是又整理一下自己的頭發和衣服,微笑去開門。門一開只見是個老頭子。
「老先生,你有事嗎?」
「不好意思打擾你……我人老了沒記性,今天早上我出門的時候沒有帶鑰匙就把門給反鎖了,現在我進不了家,你能不能幫我來看一下。」
這時他心裡又起了掙扎,說:「我很樂意幫忙,但是今天我家有個特別重要的客人,我等了他一天還沒有來,我想很快就到了,我怕他來了家裡沒有人就不好,所以……」老人只好找別人幫忙去了。
那個信徒等了一天,耶穌沒有來,他自己也累了,沉沉的在椅子上睡著了。這時,耶穌又出現在他夢中,他心中有點不滿,說:「主啊,我等你等得好辛苦,你怎麼說好今天要來卻沒來呢?」
耶穌對他說:「我來了,我來了3次,但是你都打發我走了……。」
耶穌在哪裡?轉過頭去,看看身邊那一位,再轉眼看一看角落中不起眼的面孔,他……「就是」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