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壓力爆煲 精神科醫生廖廣申:信仰x健康生活不可或缺

從醫學與信仰角度剖析如何幫助青少年跨越情緒風暴

DSE放榜壓力爆煲 精神科醫生廖廣申:信仰x健康生活不可或缺
精神科專科醫生廖廣申表示信仰對精神健康有極大幫助,同時也強調運動及休息的重要性。(圖:基督日報)
DSE放榜日來臨,考生壓力爆煲問題引發社會關注。精神科專科醫生廖廣申指出,曾有DSE求助學生患上「拒學症」,即因壓力過大完全無法上學,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究竟學生的壓力從何而來?家長和老師如何識別求救訊號?讓我們聽聽廖醫生從醫學與信仰角度,剖析如何幫助青少年跨越情緒風暴。

記者:您平時會遇到DSE考生來求診嗎?放榜這段時間是否特別多學生承受不住壓力?

廖醫生:確實不少DSE考生因為壓力問題來找我,放榜是學生壓力增加其中日子,學生在三個時期最容易出現高危情況:

第一種是開學前後8月底至9月初。我曾遇過有學生雖然已獲大學預先錄取,仍然對上學讀書感到恐懼,他們已經習慣在焦慮中讀書,就算進了大學,心理問題還是未改善。第二種是考試期間,學生當然壓力大,不過考完試通常就能鬆一口氣。第三種是放榜前後。

其實很多學生的情緒問題都不是突然發作的,從中四、中五就開始一點一點累積,到最後壓力大到出現自殘或自殺傾向。這種現象不僅限於香港,在中國內地和台灣也都有類似情況出現。

記者:這些壓力的主要來源是什麼?學生通常出現哪些症狀?

廖醫生:壓力源頭主要來自兩方面:首先是學生個人因素,例如自我要求過高、完美主義傾向;其次是學校環境造成壓力,頻繁的考試測驗制度無形中給學生製造了許多挫敗感。

當壓力超出負荷時,學生會出現各種不適應症狀。最明顯是「拒學症」,即是因壓力過大而完全無法上學。在心理層面,常見的表現包括焦慮、抑鬱、易怒、與人衝突,有些人會選擇「躺平」完全放棄,嚴重的會產生自殺念頭,這反映了為何學生自殺事件頻頻發生。

生理方面可能出現腹痛、胃痛、頭痛、心悸、手震、失眠等症狀。有些學生會出現沉溺行為例如吸食「太空油」。

即使是基督徒學生也難以倖免,當壓力過大時,他們同樣會出現不想參加教會活動、抗拒事奉等情況。 記者:您剛才提到學生在壓力下可能出現吸食「太空油」等沉溺行為,是否接觸過這類個案?

廖醫生:確實有接觸過。不過這類學生通常不會主動求助,大多是透過家人、老師或社工的鼓勵和引導才願意前來就診。

記者:在治療情緒或精神問題的學生時,您通常會採取什麼處理方式?

廖醫生:我的做法是先深入了解學生的狀況,引導他們說出內心的想法,當中去發現他們家庭問題、校園欺凌或感情問題等困擾。我會全面了解學生在各方面的生活情況,包括成長背景、家庭和同學關係、教會生活等,這樣才能準確找出問題核心,提供適切的輔導和治療。我通常首次會談會安排一小時,以便充分了解他們。

對於情緒問題,我會先嘗試心理輔導。若情況較嚴重,出現腦部分泌失調等生理症狀,就需要及早使用抗抑鬱藥物治療,這樣能更快速有效地幫助他們康復,避免病情拖延惡化。 記者:藥物治療在臨床上發揮哪些具體作用?

廖醫生:當焦慮症狀嚴重到出現交感神經失調或自律神經失調時,代表長期壓力已導致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特別是正腎上腺素和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失調會引發焦慮、恐懼、憤怒等情緒,影響專注力和記憶力;血清素能調節正腎上腺素的作用,幫助神經系統恢復穩定。

藥物能有效調節這些生理機能。我相信上帝創造我們時,不僅賦予心理層面,還有身體機能,而醫學知識能幫助我們理解和治療這些生理問題。

記者:哪些明顯的壓力訊號可以讓人察覺學生可能有自殺傾向?

廖醫生:例如書寫遺書、談論死亡或離別、在不尋常情況下道別、突然將珍愛物品贈與他人,或是突然聯絡久未往來的親友。特別注意是情緒的突然轉變,譬如從沮喪低落突然轉變為異常平靜甚至開心,父母和老師最需要關注這種反常表現。

記者:父母和老師在介入時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廖醫生:父母和老師最重要是扮演聆聽者的角色。首先要保持冷靜,表達對學生的關心,預留充足的時間陪伴他們。在溝通時,要學會尊重和接納子女和學生的想法,重視他們說的話,有助提升他們的自尊心。

記者:哪些方法可以改善學生的情緒健康?

廖醫生:規律的運動對改善情緒很有幫助。運動能增加正腎上腺素,維持大腦正常運作,建立自尊心,有效對抗抑鬱。同時,運動也能促進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緒並增加幸福感。

研究顯示,每週3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運動,持續4週以上就能看到明顯的改善效果。如果能持續10至12週,抗抑鬱的效果會達到最佳狀態。不論是帶氧運動,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類型,都能產生正面效果。

我認為提升睡眠質素也很重要。良好的睡眠能讓人精神飽滿,做事更有效率,心情也會更輕鬆,對身體健康有益處。我建議培養規律的作息時間,固定上床和起床時間,避免打亂生理時鐘,同時盡量減少白天午睡的習慣。睡前不宜做太劇烈的運動,避免觀看令人緊張的影片,也不要與人爭論嚴肅的話題。如果環境允許,可以播放一些柔和抒情的輕音樂來幫助入睡。 記者:當學生因壓力無法入睡時,您有甚麼方法幫助他們入睡?

廖醫生:許多學生因課業壓力導致入睡困難,影響睡眠質素,我建議若躺床超過15分鐘仍無法入睡,應起身做些單調的活動,例如閱讀枯燥的書籍,直至到感到睏倦再回到床上,同時要學習放下重擔,正如《聖經》所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

記者:信仰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幫助?

廖醫生:我最近主持一個國際講座,提倡信仰生活與情緒的關係。我提出良好的信仰生活能提升生活滿足感、降低抑鬱風險、加速康復,減少自殺傾向和成癮行為。許多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都強調靈性培養對學生精神健康很重要,例如面對壓力時通過禱告可感受到上帝的陪伴;同時建議家長鼓勵子女參與教會活動,有牧者、弟兄姊妹的支持,良好的人際網絡減低孤單感覺。即使非信仰家庭,也可考慮讓孩子參加學校的宗教活動,香港許多學校有宗教背景,可以提供豐富資源或引介到教會。

研究顯示,宗教信仰是防止自殺的保護因素。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調查發現,在十萬人口中,有宗教信仰包括基督教、天主教地區的自殺率(低於5%),明顯低於無信仰地區(約9%),其中伊斯蘭教國家因教義禁止自殺,自殺率尤其低。 記者:您是否曾在學校推行生命教育?

廖醫生:有的,我在講座中會為師生提供實用減壓技巧。但培養學生正向人生觀不能單靠一次講座。學校社工和輔導老師需要持續接觸高風險學生,長期引導他們建立正向思維和減壓方法。

我認為學校要提供足夠的興趣班和運動機會,而非一味追求學業分數,特別在教會學校建議他們營造信仰氣氛,讓學生在共同面對困難的環境中成長,遠比獨自承受來得有優勢。

記者:您想對DSE考生說些什麼鼓勵的話?

廖醫生:人生充滿各種機會和階段,關鍵是不要放棄,只要保持努力,當機會來臨時就能把握。許多成功人士未必起步順利,但靠著堅毅精神、勇氣和積極態度,做好自我管理,避免重大錯誤決定,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和人生觀,最終闖出一片天,走出自己的路。

記住,前面仍有很多機會等待你們!

4 2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