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圓舞曲】心靈鐘聲

早前收到一份別有意思的生日禮物,簡單的禮物紙下是福音界「鐘氏兄弟」的 CD 《鐘聲》[收聽]。鐘聲另人想起門鈴、教堂、學校的鐘聲。鐘聲提醒人當作的事。這首歌曲亦提醒我們身處動盪的時代,應放下自我,關心和珍惜周邊的人和事。歌詞提到:「鐘聲響起敲醒我的觸覺,冰封的心今天終於醒覺」;「鐘聲響起今天終得釋放,伸出雙手關心周遭境況,輕輕一聲安慰暖透心窩,定要聽清楚是那鐘聲響過。」在藍調的襯托下,清澈的聲線帶領樂迷走到另一層面,提醒我們不應將耳目收藏,應多聽多望,多關心身邊的人和事。 日本311地震激發海浪吞噬農田,一幕幕矚目驚心的情景觸動過無數人的神經。事隔超過半年,當人們以為災難已成過去,福島居民重建家園的故事才告開始;當人們以為賑災活動已告圓滿,少數人仍默默將愛心延續。早前,電視訪問了一名教日語的港人,早於地震期間已捨己遠赴災區擔當翻譯及心理輔導員。直到今天,當災難仿佛已被人遺忘的時候,她卻沒有遺忘一群流離失所的災民,堅持為他們送上親手摺的紙鶴,送上無言的祝福。這位教師分享只因看見災民困苦流離,就憐憫他們,定意走上這條無私的路。這段訪問讓我想起了耶穌「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太9:36)這段訪問亦勾起了少年時的回憶:某天放學回家途中,迎面走來一個可憐的小孩,向我乞討十元吃飯。我看看他,再看看我僅有的二十元零用錢;再看看他,注意到他衣衫襤褸,就發了憐憫的心腸,跟他平分了二十元。 環繞我們身邊委實有不少落實基督憐憫心腸的故事。南美委內瑞拉人口有七百多萬人,當中有不少街童、青少年來自暴力、貧窮家庭,與偷竊、毒品為伍,在監獄度餘生。五十年代著名指揮家 Jose Antonio Abreuv 將音樂的熱情投身於教育,把獄中青少年送到社區中心,用音樂感染他們,以音樂引導他們向善。在音樂的薰陶下,當年的暴力街童成為今日的有為青年。近至香港,當市民籌謀如何使用政府派發的六千元的時候,循道衞理推出「一杯涼水」的計劃,鼓勵會友捐出部份6千元作扶貧事工。 憐憫是神的屬性,不獨是一種情緒,也有理性的觀察,給予別人幫助、滿足、及供應。主的心腸是有憐憫的心腸。祂進到了人的感受,體會了人的心情。人的心腸又如何?我們能否看見別人的無助?什麼時候我們願意看見?什麼時候我們看見而又願意擺上?願意我們靜聽心靈的鐘聲,也願意鐘聲打動我們體會主的心腸,給小子一杯涼水。「哪裡有恐懼,讓我們以憐憫消除;哪裡有痛楚,讓我們以憐憫治愈;哪裡有傷口,讓我們以憐憫撫平。」 (Your Heart Today [收聽]: Where there is fear, I can allay; Where there is pain, I can heal: Where there are wounds, I can bind) 求主賜予我們同情,聆聽心靈的鐘聲,體會主的心腸。 ********* 作者為張美玲博士,現於香港大學任教,為銅鑼灣浸信會會友,曾任多屆理事及詩班班員。讀者可電郵至 lisa@hku.hk 與作者分享。 作者上期文章: 鏡花水月 人生紅海 音樂‧人生 風雨同路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