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心」於6月25日在金巴崙長老會道顯堂舉行了名為「和諧香港‧在我心」的研討會,會上由崇基神學院院長盧龍光牧師、明報主筆劉進圖先生和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分別從神學角度、當今時代的社會政策和教會的角度發言,探討如何建構合神心意的「和睦城市」。
盧龍光牧師講題爲終極盼望中的「和睦城市」帶出基督徒活在當前的意義,接下來由劉進圖先生以多元社會中的「和諧香港」為題講出當前的挑戰,然後胡志偉牧師講教會是「和諧香港」的鹽和光帶出教會要做的當前的一步。
當日出席研討會的教會和機構的教牧同工,包括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總幹事鄺偉牧師、香港監獄團契主席李志剛先生、宣道出版社社長許朝英先生和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余妙雲女士和副總幹事潘仁智先生等,會上大家都均踴躍發言。
盧龍光牧師:盼望終極的「和睦城市」,當下一刻也不能離開神
盧牧師首先指出基督教的歷史觀是看「終極」,基督徒的終極盼望是神的國度。就是啓示錄裏講的「新天新地」,以賽亞書裏講的「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陘l與山羊羔同臥……這一切都不傷人,不害物」的真正和睦的世界。
盧牧師說這個終極的的世界不是指死後的天堂,經文講的「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神的帳幕在人間」,正説明這個和睦的世界是成就在地上的。
然而人生活在矛盾衝突的當下,如何才活得有意義?盧牧師回應說,耶穌死後復活,死亡不成爲基督徒的限制,所以我們要思想「我今日做的事情是否有永恒的價值」。他舉出耶穌回答青年人的話:「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盧牧師解釋說,「變賣」是生活的態度,不斷的付出分給缺少的人而不是分給自己。
盧牧師說,在城市中人與人之間有矛盾和衝突是正常的。盧牧師用農村和城市作比喻,農村是同姓的家族,人有名分有明顯的次序,不會有衝突;而城市由陌生人組成,不同種族、信仰、階級、文化的人生活一起,所以會有衝突。然而不會有單方面的對立,雙方抗衡產生的張力會一直持續,到終極才會解決。如在賭波合法化之前,基督教團體明明知道不會贏但還是去反對,現在合法化了,團體就一直進行監查。
盧牧師繼續解釋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人與人有不同,需要建立彼此交待、接納和尊重。社會給人權力,給權利和法例繼續保障人繼續做不合真理的事情。
盧牧師講到基督教的信仰核心是建立與神的關係,神創造人,給人自由決定去愛祂服從祂或者相反,然而最後人要向上帝交待。盧牧師作結說:「活在現實,盼望終極的盼望,在張力中一刻也不能離開上帝。」
劉進圖先生:社會政策是和諧城市的因素,香港教會要持續關注社會政策的發展
明報主筆劉進圖先生回顧了香港如何渡過中英談判、主權交接等動蕩的時期,總結出一個和諧的社會需要3點,一是政治領袖、管理者的要建立和諧城市的決心,二是在社會政策上要配合得好,三是經濟環境的配合。劉先生提出他觀察今日香港得出的幾點隱憂。
劉主筆說,現今社會政策有不利社會和諧的因素。一是貧富懸殊的問題,經濟轉型,存在很多在職貧窮,人產生怨氣;二是价值分化,中產和基層的分化;三是政治制度的不民主;四是社會政策不利,他解釋了教育制度、醫療制度、房屋政策、運輸政策和人口政策都有不妥善的地方。
劉主筆最後提到基督教的角色,鼓勵教會要多關注社會的政策制度。他說,在80年代時,教會參與社會服務,傳福音和服務社會並重,宣教和社會關懷服務一同建立,有相當好的發展趨勢。教會和基督教組織對道德上勇於發表聲音,然而對政政策發展和制度改革沒有持續的關注。
胡志偉牧師:教會要做「和諧香港」的鹽和光,要團結增加凝聚力
胡牧師首先對比了99年和04年的教會普查裏關於教會在社會服務的調查數據,説明教會在社會關心和確實行動上有明顯的提升。
胡牧師強調教會在締造和諧城市的角色是「要做光和鹽,不是Honey」,要做到真正的和諧,避免表面的和諧,所以在這過程中不一定是溫和的。因爲光不允許黑暗,鹽是防腐的,在抗衡不合真理的事情時,就像鹽會刺激傷口一樣會痛的。
胡牧師又講到,教會要團結把力量凝聚,把「光」聚合起來,進入社會裏面,在城市里明顯的閃耀出來。他指出現在教會内部太多的議題,禱告會佈道會在不同的地點舉行,產生的效果只是閃閃繁星。胡牧師又建議香港教會可以更主動地和臺灣等地的教會交往,兩地教會一同求平安,在更濶的層面上就尋求和好的關係。
他又鼓勵教會要在世界觀上反省,要有生活在城市的觀念,接受城市裏是充滿不同的。比如在教會裏我們不接受同性戀者,然而在社會上我們不能指責他們。
這次研討會的協辦機構包括:金巴崙長老會道顯堂、香港教會更新運動、香港基督教更新會、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Kiss 愛你的家人、城市睦福團契、工業福音團契、回聲谷傷健福音協會、宣道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