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利在三十歲時經歷了一次精神崩潰——像現代美國社會常見的那樣,他出現了驚恐發作、失眠與自殺念頭,若不借助安眠藥或酒精便無法入睡。昔日的傳教士為何會成為一個神經緊張的律師?厄利不得不反思原因。
厄利今年40歲了,經營自己的商業律師事務所,撰寫有關習慣和靈修的書籍,還有四個兒子。他説,他的生活沒有變得更輕鬆,但是他的確變得更健康了——無論是精神上、身體上還是靈性上。
厄利把如今的健康狀態歸功於習慣。首先是他的科技習慣。此外還有所有的靈性訓練以及運動。這些取代了過去他那些不健康的使用科技的習慣。
作為律師、丈夫、父親和作家,厄利認為,再怎麼強調控制科技習慣的重要性也不為過。而且對牧師來説,這點尤為關鍵。這裡是厄利分享的五個理由與五個可實踐的習慣。
1,靈性塑造:到底是誰在教導你?
除非我們自己被門訓,否則我們無法門訓他人。一位導師曾對他説:跟從者最需要的是領袖的個人聖潔——這句話一直留在他心裡。
牧者應能真誠地説:「你們該效法我,像我效法基督一樣。」(參見《哥林多前書》11:1)然而今天的問題是:我們很多人真正的「門訓者」反而是手機。
厄利在律師生涯初期就發現了這一點。他每天早上不自覺地養成了一個習慣:一醒來就滑動手機查看郵件和新聞。他並非有意把自己的身份建立在工作上,但「你的眼睛在哪裡,你的心也在那裡,結果,他逐漸被推特和郵箱「門訓」了。
試試這個習慣:在看手機之前先讀聖經。過去十年,厄利一直遵守這個規則——在讀經禱告前,不許碰手機。他説,從未有哪一個習慣讓他更自由。
「習慣引導心靈,」他説。「當你的頭腦想走一條路,而你的科技習慣卻往另一個方向走時,心最終會隨習慣而去。」
2,心理健康:人的大腦並非為互聯網而造
人的大腦並不適合承載「全世界的問題」。當我們每天花大量時間刷新聞、看全球的災難、吸收社交媒體上的無盡爭論與譏諷時,我們做的不僅僅是讓神經超負荷運轉——我們在試圖「扮演上帝」。
我們以為自己可以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同時知道一切、回應所有人、並試圖解決一切。難怪心理會崩潰!我們是有極限的受造者,被造來敬拜神,而不是代替祂。
在網絡時代,真正的謙卑意味著承認:你不能拯救世界,但你可以禱告;你不能面面俱到,但你可以親自關懷身邊的會眾;你不能掌控一切,但你可以在當地行動。
厄爾利認同卡爾·巴特的建議:傳道人應「一手拿聖經,一手拿報紙。」但他也提醒——社交媒體與新聞完全不同。
試試這個習慣:不要隨意瀏覽新聞網站,也不要在社交媒體上無目的地刷時事。
選擇一到三個你信任、注重事實報道的新聞來源,訂閲他們的電子郵件。只瀏覽標題通常就夠了。若為了解會眾的處境,可以偶爾登錄社交媒體,但每天最多十五分鐘。
其餘時間,多讀聖經和經典著作,多寫作和默想。這不僅能保護心理健康,也能培養出當今世界迫切需要的深度思考。
3,真實羣體:對抗孤獨流行病
現代西方社會正面臨一種新的流行病——孤獨流行病。越來越多的人缺乏真實的關系,缺少面對面的互動。在許多家庭中,即使家人每天朝夕相處,也常因電子屏幕的存在而「形在心不在」。
厄利在三十歲出頭時深受其害。他常常把工作帶回家,一邊陪孩子一邊回復郵件或處理事務。看似「兼顧」,實則兩邊都做不好。更糟的是,他錯過了神為他預備的真實關系——與家人的面對面相處。而最嚴重的後果,是他無意間教會了孩子:這就是「生活的常態」。
試試這個習慣:下班回家後,關掉手機至少一個小時。這不僅僅是「戒掉手機」的過程,更是一粒「真實在場」的種子,後來成長為家庭文化的根基。厄利的人生從他開始實行這一個簡單的舉動後改變了。
他們家制定了明確的「禁屏區」規則,比如餐桌和卧室絕不能帶電子產品。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彼此傾聽、享受交談的家庭氛圍。
在這個高度數字化的時代,教會若能恢復「具身的羣體」,將成為向世界見證福音的有力方式。而這場復興,可以從牧者帶頭開始。
4,身體健康:你的身體是屬靈呼召的一部分
科技讓我們越來越「脱離身體」,這對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厄利年輕時做律師,為了事業犧牲睡眠和運動,精神瀕臨崩潰,身體也隨之垮掉。
他後來才意識到,當你犧牲身體時,你也犧牲了家庭。因為妻子與孩子需要的是你健康的心靈與身體。
他曾以為「健身」或「健康飲食」是一種偶像崇拜,是以身體為中心的虛榮。可如今他明白,那其實是對神賜身體的忽視。神要我們成為身體的好管家——「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林前6:20)
忽視身體的結果,是他漸漸失去去愛家人、服事他人的力量。
厄利後來寫了一本書,名為《身體教導靈魂》(The Body Teaches the Soul),闡述這個發現:神造我們的身體,並稱之為「甚好」;祂藉著基督的身體救贖我們;祂還要在末日使我們復活成新的身體。可見,神看身體極其重要。
正如C.S.路易斯在《純粹基督教》裡説的:「想要比上帝更屬靈,是徒勞的。」不要忽視身體,也不要崇拜身體,而要以身體去愛人、榮耀神。
試試這個習慣:建立一個穩定的運動節奏——哪怕只是每週三次散步。或者加入健身房、參加團體運動。
關鍵是要明白:照顧身體其實是靈修的一部分。因為神造我們是靈與體合一的存在。若你在身體上虧待自己,就很難在家庭或教會中持續地愛與服事他人。
5,充滿恩典的習慣:改變一切的關鍵
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向世界所傳的最大一篇講道。你怎樣使用手機(或拒絕被手機支配),關乎你的身體、心靈與信仰。
認真看待這些習慣,但不要律法化。
請記住,寫下這些話的人——正是那個曾經因錯誤的習慣而精神崩潰的人。感謝神,祂的恩典豐盛有餘。厄利改變了,你也可以。
這些「科技習慣」不會改變神對你的愛,但神的愛,卻應當改變你使用科技的方式。
Justin Whitmel Earley(賈斯汀·惠特梅爾·厄利)是一名商業律師。他的一本關於習慣的書(The Common Rule: habits of Purpose for an Age of Distraction)於2019年2月由InterVarsity Press出版。他還著有多本關於習慣的書( 可點此瀏覽他的個人網站)。厄利和妻子與四個兒子住在美國弗吉尼亞州裡士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