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坊」授以技術助智障人士融入社會

「面包坊」授以技術助智障人士融入社會
智障人士周末充當快樂面包天使,向來訪者示範製作面包,與他們打成一片。(圖:愛德基金會)
「面包坊」授以技術助智障人士融入社會
面包坊的職前培訓概念,是模仿真實職場環境,據智障人群的特點培訓一定的職業技能,以便日後幫助他們尋找適合的雇主。(圖:愛德基金會)
俗語說:「授之以魚莫若授之以漁」愛德基金會在南京建立「愛德面包坊」,培訓智障和輕度精神障礙者提供就業培訓,讓他們有一技之長,能在社會上過自給自足的生活。

智障人士一般面對嚴峻的社會現實,他們閑散社會中,封閉在家庭中,令他們在各方面能力不斷退化,並為家庭帶來沉重經濟及精神負責。目前社會一般為他們提供生活自理能力培訓,亦有一些機構看到當中輕度患者的勞動潛力給予就業培訓。

但據愛德基金會,智障人士多缺工作動機,走上社會慾望較淡,並且他們往不能遵守管理規定,就業培訓仍有一定困難,因此愛德面包坊作為就業前培訓指導被建立起來了。

面包坊籌備工作由07年3月開始。愛德基金會表示,尋找一位合適的面包製作培訓人特別困難。一方面必須技術精湛、經驗豐富,另一方面必須真心接受智障人,幸而最後能找到一位有與智障人士共事經驗的面包師傅成為面包坊的師傅。

面包坊的職前培訓概念,是模仿真實職場環境,據智障人群的特點培訓一定的職業技能,以便日後幫助他們尋找適合的雇主,以有限的資源幫助學員走上社會。

負責人劉先生表示,社會調查顯示智障人群在社會上的認可性低,不乏反感及排斥。他表示由智障人士製作的面包可看為一個「愛心符號」,視購買面即「消費了這符號」可看為接納了智障人士。

愛德面包坊每周末舉行「快樂面包天使」活動,讓學員充當老師,向來訪者示範製作面包,從而增進大眾對他們的感情。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