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逃出赤貧!烏干達女孩遇上Watoto生命扭轉真實故事

Watoto「讓女孩上學去」計劃受助者

【專訪】逃出赤貧!烏干達女孩遇上Watoto生命扭轉真實故事
Emily受助於Watoto 「讓女孩上學去」計劃,如願考上大學成為法律系學生。(圖:基督日報)
【專訪】逃出赤貧!烏干達女孩遇上Watoto生命扭轉真實故事
來自烏干達的Emily來到香港的幼稚園與孩子分享她的生命故事。(圖:Watoto提供)
【專訪】逃出赤貧!烏干達女孩遇上Watoto生命扭轉真實故事
Emily 住的烏干達古盧外郊的小村莊。(圖:Watoto提供)

來自非洲烏干達的Emily是國際慈善機構Watoto「讓女孩上學去」計劃的受助者。儘管生於貧困家庭,她始終熱愛學習而且成績優異。然而在中學二年級時,因家境困頓無法繼續支付學費而被迫輟學。幸而透過Watoto的協助,得以重返校園繼續學業,如今她已23歲,如願考上大學成為法律系的學生。

Watoto關懷兒童事工是Gary和Marilyn Skinner夫婦1994年在烏干達創立的非營利組織,總部設於烏干達,在全球11國設有支援分會包括亞洲、澳洲、巴西、加拿大等地,致力幫助孤兒寡婦及弱勢兒童。透過Watoto兒童村,由「Watoto媽媽」帶領,給予教育、醫療等全面支持。Watoto兒童合唱團多為人所熟悉的,透過全球巡演分享見證讓人認識其工作。

今年7月,Emily隨 Watoto 團隊親自來到香港,到訪各教會、學校及機構,分享她如何突破困境、重獲教育機會並追逐夢想的生命歷程。本報特別專訪了Emily,帶領讀者一同聆聽她動人的生命故事。

記者:可以請妳介紹一下妳的家庭背景和童年嗎?

Emily:我出生在烏干達中位於北方城市古盧外郊的一個小村莊。媽媽是個勤勞的農婦,每天天還沒亮就下田幹活;爸爸是來自索馬里僱傭兵,當時南蘇丹內戰從軍而來認識了我媽媽,後來他就回到了索馬里,從此杳無音信,我們這群兒女成為戰爭遺孤。我家中有五兄弟姊妹,我排行第三,他們都在外打工幫補家用。

我的母親沒有受過教育完全不識字。記得小時候有一次跟隨母親辦理文件,她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那一刻,我就明白到要改變現狀,讀書是唯一出路,要有知識才可以脫貧。

記者:妳能跟我們講一下,妳是如何認識Watoto的呢?

Emily:我當時就讀的政府小學參加了Watoto的「讓女孩上學去」計劃,Watoto 的工作人員會定期到校派發衛生巾、肥皂和內衣物等。因為當我們進入青春期,月經來臨時,女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衛生巾卻沒有錢購買。在當地,衛生棉的價格大約是一美元,對我們來說是奢侈品,我們常常需要在食物和衛生之間做出抉擇。我們惟有將舊衣物撕開,做成衛生巾。由於經常流血,月經來的時候無法上學,只能留在家裡。因此每次收到Watoto的物資時,我都非常興奮,因為這代表著月經來時我仍然可以安心上學。

記者:似乎後來妳又輟學了,那段時間是如何渡過的呢?

Emily:到了升中學的時候,我所就讀的學校並未參與Watoto的「讓女孩上學去」計劃,這意味著沒有了物資上的援助了。就讀一年後,家裡實在無法再負擔學費了,我只能被迫輟學。在烏干達,有錢交學費就能上學,沒錢就只好待在家裡。我讀小學的時候,在我政府小學參加Watoto的「讓女孩上學去」計劃以前,上學情況也是斷斷續續的,時有時無。

那時我開始幫母親做各種勞力工作。每天清晨先到田裡耕作,接著就要趕往採石場工作,採石工作是為了配合政府的道路建設工程,由承包商負責管理採石場。他們要求我們每天必須繳交15簍碎石,總重量要達到300公斤。我們沒有機器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親手將大塊岩石敲碎後搬運。

為了搶到足夠的石料,我們必須天還沒亮就趕到工地。每天工作長達12小時,從早上7時一直做到天黑,卻只能換取微薄的2.5美元工資。那時覺得人生完全看不到出路,心裡想:我以後一生就是這樣嗎?內心非常絕望。

(後來又怎樣與Watoto連上的呢?) 由於我在小學成績表現優異, Watoto 的工作人員曾到我原本就讀的中學尋找我,卻未能找到。起初,校方以保護學生隱私為由不願透露我的去向。但正因為我是 Watoto 「讓女孩上學去」計劃中首位不僅完成學業、更取得優異成績的女學生,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尋找。經過整整一年的堅持,最終透過中學校方得知我輟學了,他們就安排我入住 Watoto 兒童村,就讀於村內的學校。

Watoto 在當地共設立了三座兒童村和七所中小學。在這裡我不僅得以繼續學業,更得到 Watoto 的助學金完成了中學,順利進入當地大學就讀法律系一年級。

記者:妳希望自己以怎樣的方式來回饋社會?

Emily:最初我曾夢想成為一名記者,但隨著成長,我逐漸意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想報導事件,更希望能為那些失去話語權的孤兒寡婦弱勢群體發聲、爭取應有的權利,因著這份使命感促使我選擇了法律這條路。

我希望畢業後能投身社區服務,為烏干達的婦女和孤兒爭取平等權利。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弱勢群體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基本人權和權益都缺乏保障。許多女孩被迫早早結婚生子,社會地位卑微,更經常遭受暴力對待。我希望能幫助她們像我一樣獲得繼續求學的機會,掌握專業技能,從而擺脫貧困循環,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在未來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我計劃利用假期返鄉拓展人脈網絡,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組成法律服務團隊,深入學習如何有效服務這些社群。同時,我也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經歷,讓更多人了解烏干達這些遭受社會壓迫的群體現況。

這次香港之行是參與 Watoto 的亞洲巡迴活動,我將走訪不同的教會和學校,向各界講述我們的處境。此外我也透過Watoto亞洲分會認識到香港的法律界人士,期望「國際女律師聯合會」(FIDA)香港分會與烏干達的分會建立更密切的關係,我計劃未來能有機會在那裡實習,汲取寶貴的實務經驗。

記者:聽說妳也在自己的國家倡議婦女權益,能跟我們講一下嗎?

Emily:事實上,在任何地方倡導權益都可能面臨風險,關鍵在於如何智慧地表達。我始終堅持三個原則:「智慧」(wisdom)、「尊重」(respect)、「非對抗」(not attack)。我的目標不是與政府對立,而是透過理性溝通,讓當權者理解弱勢群體的需求。重要的是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方式傳遞理念,促使政府意識到支持婦女、兒童等社會底層群體的必要。

我將自己的生命全然交託給主,這是我人生最大的盼望。縱使面對各樣艱難,因著確信神的救恩,我心中始終享有屬天的平安。神的話語時常提醒我:只要專心傳講祂要我述說的真理,恆切禱告,祂必親自開路,轉化一切困境。

記者:如果沒有遇上Watoto,妳覺得妳的人生將會是怎樣?

Emily:若沒有 Watoto的幫助,我將繼續失學,命運將與社區其他女孩無異。她們被迫接受童婚、早孕生子。我始終很抗拒這樣的安排,我絕不願意早婚生子地過著一生。我會這樣概括我的人生——神祝福我,讓我能夠通過我的學習和知識去祝福他人。

記者:這次難得來到香港,妳想向香港的女孩子說什麼呢?

Emily:我想對香港的女孩們說:當我深陷絕望時,是神賜予我希望。我要告訴妳們,妳們是被神珍視的,生命充滿盼望,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因著信靠神,必能找到出路。正如瑪拉基書3章6節說:「因我耶和華是不改變的,所以你們雅各之子沒有滅亡。」我相信神是信實不變的,在我的生命歷程中深刻體會到:神有祂完美的時機。在困頓的日子裡,我們要學習耐心等候,因為祂永不離棄我們!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