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圆舞曲】有谁共鸣 編輯室 2011年12月2日星期五 上午6:57 早前收听港台《爱乐同盟》中"酷爱音乐"的环节[收听],听到梁卓伟教授与主持分享他的音乐故事。他忆述多年前与朋友欣赏舒伯特的歌曲时,为琴音动容而落泪。节目上,他选播了舒伯特《冬之旅》的第十选段《歇足》 (Winterreise’s Rast) 。介绍歌曲的时候,纵然看不到梁教授的脸容,于大气电波中,听到他声音略带沙哑,不难感受到他被歌曲的情感震撼,产生了强烈共鸣。《冬之旅》源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Wilhelm Müller 的一组诗。Müller 认为:"我的诗歌如果只是文字,那只算活了一半,直待音乐为它吹进生命的气息,它才能醒来"。舒伯特用音乐唤醒了诗的生命。《冬之旅》声乐套曲包括二十四首歌,独唱和钢琴伴奏。《冬之旅》是舒伯特在病逝前一年完成的代表作,讲述了主角为所追求的爱人拒绝,浪迹天涯,踏上茫茫的严冬旅途。沉寂的村庄、路边的菩提树、一一刻划了流浪者失望、孤独的一面。萧瑟荒凉的意境仿如舒伯特内心的披露,当人生旅途走到终点的时候,这套组曲影射了他悲凉、短暂的一生。 舒伯特乐曲流传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舒伯特虽然英年早逝,但若知晓其歌曲时至今日还让乐迷找到共鸣的管道,定必安慰不已。舒伯特只活了三十一个年头,在贫困潦倒、恋情破灭、孤寂愤懑中度过。当中的伤感、忧郁、非旁人所能共鸣。多少时候,我们就像舒伯特般,在生命里有无言以对的时候;付出真心,却赢不得别人的共鸣。人生也许一如《冬之旅》般无奈。然而,舒伯特也让我们看到纵使生活颠沛流离,他仍默言勤奋创作,竭诚追求音乐艺术。舒伯特对音乐深厚而激昂的情感在其作品《音乐颂》(An die Musik) [收听] 可见一斑。追求理想的路上,或许我们未能霎时遇见共鸣者;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终必有日找到知音人。细听教授选播的《歇足》,仿如听见一切无言和有言之声。这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直让懂得体会的知音人产生深切的共鸣,让内心充满真诚的感动。这正正表现了"共鸣是会呼应的"。 舒伯特的《冬之旅》让我想起某年在伦敦及伯明翰过了一个寒冬。严冬酷寒下,白雪漫天飞舞。风雪下,我曾屈膝在温暖火炉边,也曾顶风冒雪跋涉过一段不很长的路;因而对舒伯特的《冬之旅》也有点感同身受 - 孤独冷漠的感觉真的有点儿可怕。这数星期,爸爸开始在养和医院接受治疗。当他在病房时,我往往要进进出出医院,或替他买午餐、或往超市购买𩠌菜。踏入初冬的跑马地山村道,不难感受到季候风抚摸我的脸颊,搭著我的肩膀。独个儿进出养和医院,路上想到爸爸能否康复,无奈的感觉萦绕心头,内心尽不是味儿。心灵有疲乏的时候,总想"歇足",只是犹不得我。往养和医院的路委实留下不少唏嘘:很久以前,我曾于这里报名当护士,只是因尚余数月才足十八岁给拒于门外;很久以前,我跟爸爸于这里担当义工,探访病榻中的人。这些年头,医院扩建了不少,景物不再依旧,人心也全非。求医路上,只有我跟爸爸并肩作战;心底深处,我也渴望找到心灵上的共鸣者,只是知音难求。可幸求医路上,尚有爱我的耶稣结伴而行;在跌倒时、在丧志间,给我强心针,默然作共鸣者。在这求医路上,我亦学习了少些批判,多些感恩。 倘若今天你独自一人踏上茫然的"冬之旅",愿意你能不放弃、不退缩,用信心擡起头,将眼目投放于耶稣身上。或许你会慨叹"笑问谁,肝胆照应。风也清,晚空中我问句星。夜阑静,问有谁共鸣?"(出自我欣赏的艺人张国荣之《有谁共鸣》[收听)。盼望你无忘耶稣愿意成为你无言和有言的共鸣管道。 ********* 作者为张美玲博士,现于香港大学任教,为铜锣湾浸信会会友,曾任多届理事及诗班班员。读者可电邮至 lisa@hku.hk 与作者分享。 作者上期文章: 心灵钟声 风雨同路 镜花水月 人生红海 音乐‧人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