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由溫哥華人浸信會主辦的家庭教育講座「如何透過遊戲和生活體驗,增進孩子的組織力」在10月29日周六早上於溫哥華的教會大堂舉行,有近80位家長出席。
講者陳慧純指出,要避免華人家庭所培育的子女出現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飯來張口的「港童」現象,便要從少培養子女自我照顧的能力。她指出,成長在物質充裕的社會的兒童,沒有興趣和好奇心、怕捱苦、缺乏自理能力又拒絕長大。她認為,這可能源於父母事事呵護,剝奪了子女學習獨立的機會。
她介紹了多種輔助子女增加組織力的法則,如訂立時間表,都是建立子女作息規律和良好生活態度的工具。她指出,這一輩的家長,為子女安排生活大小事情,由做功課到課外補習,令子女疲於奔命,不一定有利兒童健康成長;到子女大仍依賴父母安排生活者大不乏人。
陳慧純指出,兒童在成長期間,要發展多元智能,要動靜兼備,因為不同兒童傾向不同的學習方式,或以視覺,或聽覺或要親手觸摸,故此要父母要因材施教,又要多和子女參與同一項活動,藉此言教身教,讓子女潛移默化,從生活體驗中學習。因為透過遊戲,能刺激兒童腦部分泌成長所需物質,發育其他腦部的功能,令其在體能、情緒、精神、社交健康發展。
她又強調,本地的移民家庭,要讓子女從小參與家務,按不同年齡調節家務的範圍;例如,小學時學習管理自己的書包、課本、作業簿,還要準時上學、穿衣洗澡;中學時,組織管理技能也日益複雜。她提醒,有些家長對於有學習障礙的子女視而不見,不帶子女尋求治療,只會延誤學習自理的良機。
她強調,兒童自小便要善用時間表,分配活動和作息時間,配合腦部發育的要求,不至令於兒童漫無目的打發時間,或被迫進行純粹技能性的練習,因為這都不能幫助孩子的腦部發育。
陳慧純又提到,最近美國的一項研究,家庭關係和諧,減少精神壓力,有助兒童大腦發展及增強學習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