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位讲员分享教导儿女"实战经验"
三位讲员均有对付儿女打机的"实战经验",他们对付仔女有何战略呢﹖
屈博士三个孩子都打机,但在他看来"打机"并不是问题,"打多少"才是需要关注的。他约束孩子的方法是控制环境,如节制零用钱、提供其他娱乐活动,并且费尽心力与他建立关系。但孩子不听话时,他亦曾把电脑的线带回公司,让孩子知道"我生气了",再与他谈"条件"。
陈恩明牧师有2个孩子,其中大儿子已25岁,但仍爱打机。然而陈牧师"教仔"颇有心得,他与孩子自小建立亲密关系,除了陪他玩、倾、讲外,更会牢记圣经教导:"不可惹孩子的气。"即使孩子不听话,他绝不会不可理喻地突然把孩子的电脑熄掉、或把电话线拔掉等。
林以诺牧师亦分享了他教导13岁女儿的苦处。女儿会借口用电脑做功课或温习功课,长时间玩电脑,令他颇苦恼。
爱能帮助孩子走出"game"迷阵
屈博士表示,青少年网上沉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行为塑造"—上网成习惯及受同侪影响,或"补偿作用"—生命里有缺欠,特别是父母的关心。因此要改变上网习惯必须严格管理行为,创造健康安全的环境;此外父母的爱和关心更是重要,夫妻合作,以身作则,才能帮助孩子走出"game"迷阵。
他更以泊车比喻教养孩子:"就像泊车,若不投下2块钱,被罚款的话便赔300块。"对孩子也是一样,若今天不花时间关心孩子,他们长大后的补偿可能更多。
在答问环节里,数位母亲向讲员大吐苦水,讲述她们教育反叛的孩子的苦处:一位家长尝试控制女儿零用钱,女儿却瞒著母亲以补习"揾外快";另一位母亲怀疑儿子连夜遛连网吧,结交上坏朋友。更有一位太太投诉连丈夫自己也打机,难以成为孩子榜样。屈博士强调要坚守原则,绝不能反过来被孩子"威胁",更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父母要花上时间和心血,参与孩子的生活,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在处事时考虑父母的感受。
陈恩明牧师:"我太太不是『嘢』嘛!"
三位讲员都具急才,令整晚讲座"笑位"百出。当谈及如何教导子女"漂亮的东西不一定要拥有"时,林牧师突然(指著陈恩明牧师) 冒出一句:"他的太太是很漂亮的啊!"陈牧师一佂,马上装作生气地回答:"我太太不是『嘢』(东西)嘛!"屈博士更补上一句:"太太也不是买回来的啊!"引得哄堂大笑,久久未停。
"惊Over vs Game Over"亲子系列讲座由Network J主办。三位讲员老友鬼鬼、说话生鬼,引得全场父母暂且放下心头大石,得一刻轻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