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教会医院:从无墙医院到灵性关顾
香港的第一间西医院就是一家基督教医院 — 那打素医院。那打素医院植根香港125年,对于香港医疗的发展影响很大,见证由零到有﹑由小至大,特别是巴治安医生所推动的"无墙医院"理念,不单对当时缺乏医疗硬件的年代来说是具前瞻性,也启导著后来落成的联合医院﹑播道医院等基督教医院如何在各自的社区实践基督的爱。"无墙医院"理念主要提倡为社区提供医疗服务,从而发展出社康护士的服务,促进香港整体市民的健康。
位于观塘区的联合医院于1970年代落成,起初是一间规模较为细小的社区医院。也因著教会背景,联合医院是一间具有爱心的医院,医生、员工的薪酬福利等相对较政府医院低,工作时间也偏长。而即使当时没有驻院院牧,病人在灵性上的需要,也是由医生及员工一一照顾。直到1977年联合医院才有了一位院牧,至现时有一位主任院牧及4位院牧肩负著具有1300多个床位的联合医院病人的灵性需求。
徐珍妮牧师提到医院院牧事工联会近年开始提倡院牧专业化,著重病人"灵性的关顾",尊重病人本身的宗教信仰,所以即使病人本身的信仰不是基督教,院牧亦可在灵性的关顾层面上提供支援,好使他们有需要的时候,得到关心﹑支持及接纳。圣经有说:有人撒种,有人收割。院牧并不短视即时的果效,所看重的是与病人接触时,让神通过院牧去作工,体现耶稣道成肉身的精神,在关心病人的过程中表达出来。
联合医院推出的"病房认领"计划由每间教会认领一间病房,定期安排义工探访。在义工探访后如发现病人有更进一步的需要,就会动员教会资源进一步作支援,而就算病人出院后继续对基督教信仰有兴趣,也可直接由教会接手。这计划让病人在康复出院后有更多接触福音的机会。
Church Plus Clinic计划
徐牧师回应今天的基督教医疗组织状态,叹息道:"基督教最有能力的是一份爱,可惜今天即使在基督教的医院,因著香港医疗整体发展,人手不足、资源紧拙,工作辛劳,使同工也未必能贯彻基督的爱。"
" Church Plus Clinic"计划的播道医院恩福门诊或许就是一个出路。该计划希望本著基督教医院与教会的共同信念,而建立一个健康社区网络。播道医院恩福门诊毗邻恩福堂,恩福堂会定期派院牧到医院或已接受训练的义工到诊所传福音,使病人除了得到医生诊治外,身﹑心﹑灵也可得到照顾。播道医院深明自身的规模及发展有限,但会在其定位上务求找出对社会有贡献的空间,提供适切的服务。
未来的基督教医疗团队
曾秀华觉得香港人压力大,很多医护人员其实都处于一个耗尽的情况,即使院牧也一样。医院可多做一些员工关顾的工作,相信对未来香港医疗的服务也有一定正面的影响。在医院义工方面,医生﹑物理治疗师﹑临床心理学家会负责训练一班非常有质素的义工,希望他们能发展成日后义工小组的组长,带领更多的义工成员投入参与,慢慢增加义工的人数使他们能以小组的形式协助院牧若再得到医院方面的支援,义工的服务质素也可以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