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休息」:回歸敬拜上帝
世衞對精神健康的定義為「能認識潛能、應付生活壓力、有效工作並貢獻社區的狀態」。而《聖經》對精神健康的建議和原則是「休息」,目的是為了修復與更新與上帝、自己、他人及受造世界的關係。
她解釋,舊約聖經提及的「安息日」和「禧年」均基於此原則。安息日始於創世記2章記載神到第七日上帝已經完成了造物之工,「就在第七日安息」,意義在於叫人停下勞碌、享受休息、取得祝福,更重要是紀念救主作為,重新思想主、領受大自然供應。禧年則是每逢七個安息年之後的第50年,利未記25章叫人停止工作、不做耕種、釋放為奴之人、歸還他人產業、不可彼此虧負,讓土地休息,同樣重要的是紀念救贖主作為、敬畏上帝。休息過後,方能恢復勞碌。
潘博士從靈修學角度提出具體實踐「休息」的方式,首先要敬拜上帝,她鼓勵大家:「每星期用一日、每次一小時利用早上時間思考主如何帶領我們走過這個星期,藉此機會反省與悔改。最重要的是接受主的赦免和恩典,以此開始新的一日。」
其次是擺正上帝的位置,讓內心重獲自由:「以上帝為中心,便不再被世界主導,讓上帝引領我們的心思意念。」同時找回外在自由,「不被工作與種種制度捆綁,騰出心靈空間與家人、朋友、伴侶及教會弟兄姊妹聯繫感情,找回歸屬感。」
身體休息的重要性:更長的路要走
她又指出身體休息的重要性:要有生活節奏,食得好、睡得好。進行放鬆練習,放手交給神,保持有規律的身體運動,培養興趣愛好與創造力,維持均衡營養飲食,戒除不良嗜好:「上帝供應給你身體健康,你的路才可以行得更加長。」
另外,現代人療癒方式常借助動物和大自然,她提醒要感謝神創造大自然,「生命出於神,祂的靈運行在大自然裏。在安息的日子懷抱感恩與珍惜之心欣賞和享受上帝創造。」
社群關係也需要「休息」
「休息」關乎公平公義的社群關係。潘博士指出,香港這幾年社會變遷,大眾普遍感到對人的尊嚴和自由有所痛失。透過休息反思如何透過教會、神學院及機構去服侍人,活出公平公義的真諦。
潘博士最後建議教會關顧精神困擾人士,首要是減少對他們的誤解和歧視,幫助受情緒困擾及精神病患得到適切支援與治療,協助精神疾病患者及復原人士融入社會,又提到支持與關懷其家人:「我們去愛精神受困的弟兄姊妹和家人,大家精神健康活得好,在主裏就得幸福。」
神學對談小組9月28日舉辦「香港神學研討會」,從神學角度看當下處境與教會使命。是次專題為「休息與精神健康」,潘怡蓉博士講題為《休息與精神健康:安息日與禧年的處境運用》 ,同場講員另有聖神修院客座教授黎天姿博士,講題為《默觀境界中的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