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教會當如何面對六四的歷史傷口 news@gospelherald.com.hk 編輯室 2009年6月9日星期二 上午9:26 由溫哥華短宣中心和浸信會信友堂合辨的「基督教信仰文化講座」已經來到第25講。在6月5日的晚上,為紀念六四20週年,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了「六四的歷史傷口──華人教會如何面對」講座暨禱告會,由洪予健牧師分享信息,再由大溫牧者帶領會眾一同禱告。 洪牧師首先分析各界面對六四的不同立場。20年了,無論是中國政府、民運人士和海外華人對六四的態度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中國政府從一開始把六四定為「反革命暴亂」,到後來稱之為一場「政治風波」,到如今則全面封殺有關六四的任何資訊和評論。 至於民運人士,仍是年年紀念和聲討,但聲音卻越來越弱。而生活在海外的華人,當初是一面倒地支持請願的學生,近年也逐漸變得麻木與淡忘,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經濟實力增長,又成功舉辦了奧運,因此大家對六四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模糊。 海外華人的基督徒是否有第四種立場? 今年是六四20週年,各地平反六四的聲音和參加遊行人數比過去幾年更活躍起來。那麼除以上三種立場外,基督徒是否有第四種立場?洪牧師清楚指出,基督徒擁有雙重的身份與使命,我們既是天上的國民,也是地上的公民。作為天國的子民,基督徒有傳福音的使命;而作為地上的公民,則擔負起文化的使命,這兩個使命是相輔相成的。 他說,神藉著六四的悲劇為福音在中國廣傳預備了人心。從第一個層面來看,六四摧毀了國人長期對共產信仰的最後一絲希望;第二,六四打擊了中國傳統以來知識精英的自負盲點;第三,六四及其後民運的衰落,迫使人們從更深的層次尋求苦難的問答。 這20年來,神藉著六四興起教會、檢驗教會和裝備教會,化咒詛為祝福。洪牧師繼續說,因著六四,中國原本以農村為主的家庭教會,得以過渡為現今形成的城市和知識型的家庭教會。而在海外,原本以港台移民為主的華人教會開始熱情地、大膽地向中國學人傳福音,也因此形成了90年代後海外學人的歸主運動。 再者,神又藉著六四檢驗教會。教會理應擔當先知和祭司的角色,他例舉了舊約聖經中一些先知的例子,如哈巴谷、以賽亞、阿摩司等,他們勇敢地揭露強權的罪惡。例如哈巴谷說:「以人血建城,以罪孽立邑的有禍了!」(哈2:12) 先知斥責政治罪惡,是為了呼喚人回轉。有了先知工作的根基後,教會才能發揮祭司的職分,就如代禱、醫治、安慰和宣告神的救贖。因此,教會在分辨真理的公義和慈愛兩者不可偏頗。 最後,神怎樣通過六四來裝備教會呢?洪牧師說,華人教會一向秉持著「聖俗兩分」的傳統,但他認為,真正的政教分離不是在談及政治時,將真理的價值觀從我們的信仰中拿走,也不是對政治保持沉默,乃是政府與教會在分工上必須有所不同。在關乎大是大非的事上,華人教會不可對罪惡抱有無關痛癢的態度。 他總結說,教會要學會在承擔廣闊、複雜的文化使命時,保持教會的合一,這樣才能在彎曲悖謬的世代,成為神在地上設立的明燈。 在洪牧師分享訊息後,大溫眾牧者與會眾一起為紀念六四20週年禱告。首先感謝神將六四悲劇化為對華人教會的祝福,也求主用十架福音安慰、醫治受屈的同胞。最後,大家為在上掌權者禱告,求主賜給他們公義與慈愛的心,同時也為華人教會能承擔福音與文化的雙重使命禱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