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音主义" (Evangelicalism),基本上与"基要主义"(Fundamentalism),同是基督教信仰传统内的同门近亲:维护圣经的权威、反对神学自由化、注重个人的信仰经历。" 福音派"异于"基要派",在于前者较后者重视学术研究,对异见者存开放与容纳,及积极参与公众事务。"基要主义"发展至今,贬意较重,予人反智、落伍、狭隘、封闭、执 著、为信仰狂热等负面形象。
要清晰界定"福音派"甚难,现今"福音信仰"与"基督徒"(Christian) 一词同样语焉不详,不同人士自有不同理解。著名神学工作者麦格夫 (Alister McGrath) 归纳福音主义 以六项信念作为中心 :
1) 圣经的权威,乃是人对神认识的源头,与信徒生活的指引。 2) 耶稣基督的荣美,祂是道成肉身的神与主,也是罪人的救主。 3) 圣灵的主权,光照人对神的认识、使人重生与更新。 4) 个人重生的必要。 5) 传福音的首要,个别信徒与整体教会注重福音事工。 6) 信仰群体的重要,信徒借此培育,团契与成长。
另一位学者韦伯 (Robert Webber) 看"福音信仰"的定义,除了历史与神学的指涉,还有社会文化的向度。他从社会次文化组合,剖析美国福音信仰阵,可分为14个不同类别 : 如福音基要派、福音主流派、福音灵恩派与福音少壮派等。换言之,同是"福音信仰",其光谱与面貌不一,差异甚大。
笔者就《时代周刊》罗列的名单,粗分为三个组别 :
(1) 神学工作者 : 榜上有名的三位为巴刻 (J. I. Packer)、兰德 (Richard Land) 与 诺尔 (Mark Noll)。 巴刻为国际著名的神学家,曾数度访港主讲,为本港教会人士所熟悉 。笔者于加拿大维真学院进修,也曾受教于他的门下。巴刻博士善于深入浅出解说抽象的神学理论,他的神学著作深受欢迎。
另一位兰德博士,曾任美南浸信会核下"伦理与宗教自由委员会"主席,也于布殊首任期间为"美国国际宗教自由委员会"成员,他的伦理见解 (如反对同性婚姻,支持出兵攻打 伊拉克等),与布殊的看法十分接近。他对中国宗教政策存有较负面的看法,常以"宗教自由"的外交政策看待。
诺尔博士是一位历史学者,著有"福音派心思的丑闻" (The Scandal of Evangelical Mind),对"福音派"作出深刻的自我批判。
(2) 堂会牧师 : 名单中具影响力的教牧,为数不少,分别有畅销书《标竿人生》作者华里克 (Rick Warren)、柳溪教会主任牧师海波斯 (Bill Hybels)、"美国福音信仰联会"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vangelicals) 主席贺格 (Ted Haggard)、"末世迷纵"系列作者黎曦庭 (Tim LaHaye)、五旬宗背景而深受黑人欢迎的T.D. Jakes主教、西班牙语教 会Luis Cortes、后现代及新一代教会先驱的Brian McLaren等。
这些取向各异的教牧,正好反映"福音派"没有一套严谨的教会观,它能发挥有容乃大的精神,凝聚不同传统与信念人士,汇聚为不容否定的宗教力量。福音主义的合一包容性, 固然是其成奶完D;然而没有具约束力的组织或信条,"福音派"的危机,就是歌颂成王败寇,推崇企业精神,享有盛名的领袖只顾眼前事工利益,拓展其王国,彼此之间缺乏信任 与往来。
(3) 机构领袖 : 现年86岁的布道家葛培理牧师仍是美国人最推崇的宗教领袖,曾数度来港主领布道会,及访问内地;他的52岁儿子葛法兰 (Franklin Graham) 要承继衣砵,还须 一段年日。另外,榜上有名的包括有"国际监狱团契"的高尔逊 (Chuck Colson)、"爱家协会"的杜布森 (James Dobson) 与推动普世宣教运动的温德 (Ralph Winter)。其他上 榜名字,对本港教会信徒,甚为陌生。
基本而言,"福音信仰"代表一股新崛起的回应力量,特别美国公共空间长期失陷于自由思想中。当美国"福音派"教会面对"同性婚姻"的伦理挑战,于是"共同敌人",就促 使"福音信仰"与布殊的竞选策略,不谋而合,为的是要坚守美国右派的保守价值 : 支持宗教自由、肯定传统家庭、推动爱国思想、反对同性婚姻等。
就本港"福音派"教会而言,对于来自美国的信仰价值,不是要照单全收。在组织方面,本港不少宗派教会并不从属于美国总部,因而美国"福音派"在公众事务的影响力,对本 港教会是好是歹,尚是未知之数 ! 反观本港"福音派"教会在实力上,远远不及美国"福音派",要在公众事务发挥影响力,还来日方长。
转载自教会更新运动 每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