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形容年青人為「躺平族」、「啃老族」、「佛系青年」等,在信仰上青年亦被視為為「缺乏屬靈動力的一群」,許多人認為當代青年缺乏活力、生活方向與拼搏精神,認為現代年輕人很難委身於宣教。
然而,林俊仁牧師認為不單把這些現象單純地歸咎於年輕人的消極,認為高房價、高競爭壓力及機械化的職場環境令許多青年卻步,退而選擇更低要求的生活方式。他提到兒子大學畢業後投身IT領域,充滿熱情地加入一家大公司。然而他很快發現自己處於高度機械化的職場環境,像工廠工人般每天重複單調的任務,缺乏創造性與人性化。最終因無法承受心理負擔而選擇離職。
他說:「現代年輕人並非單純願意躺平、擺爛,做一個佛系青年,用一種消極、隨緣、不爭不搶的生活態度過日子。嚴格說來,這更是一種社會文化下、經濟發展中所帶來的現象。」
年輕的熱情需要肯定與引導
林俊仁牧師為與其責怪年輕人,或許更應從大環境出發,體諒並理解他們的處境與心情。他又認為,說現代年輕人缺乏熱情是「不實的誤解」。不管哪個年代,年輕人都對未來擁有強烈的渴望與理想:早期的年輕人可能對諸如音樂、社會運動有熱情,現代年輕人將熱情投於創業、科技創新、極限挑戰或社交媒體的挑戰。
林俊仁牧師深信,年輕人的熱情並未因時代轉變而消失:他們需要更多善的引導。他提到去年3月參加馬來西亞長老會一個小型青年營會,打破了他對青年人的刻板印象。他驚訝於看到青年對信仰充滿熱忱,對神的呼召抱有強烈的興趣,並且認真考慮是否獻身宣教。其中數十位青年更立志獻身。這顛覆了他對年青人存在「躺平文化」的刻板印象。
他認為這現象不是偶然的。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的青年營會、YMCA營會、Campus Crusade for Christ,以及 InterVarsity Christian Fellowship等營會都激發不少青年對信仰生命重新承諾,及願意活出信仰,踐行社會責任。「我們看到了年輕人信仰的活力,他們是非常簡單和單純的一群。他們和很多人一樣,也想不枉此生!」
因此他邀請教會或差會共同努力,興起年輕一代回應宣教使命。教會應創造接納與關懷的環境,透過真誠的關係讓青年感受到愛與重視,並提供安全空間讓他們分享困難與疑問。
他又建議教會利用數位媒體、社交平台及創意活動,如音樂敬拜與劇場表演,吸引他們參與教會生活,以生動方式接觸信仰和教義。最重要的是,教會需提供信仰培訓,幫助青年透過聖經學習、信仰討論和實踐理解信仰,並在實踐中激發他們對神的熱愛與委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