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龍:審視同性婚姻立法的「偽平權」論證及社會衝擊

吳瑞龍:審視同性婚姻立法的「偽平權」論證及社會衝擊
2013年,法國同性婚姻反對者走上街頭抗議同性婚姻合法及同性領養權的法案。(圖:Getty)

「同性婚姻平權」主張立法的論述被批評為「偽平權」、「偽命題」及「偽公義」,並被認為可能帶來社會不公與深遠的負面影響。異性婚姻因具有自然繁衍後代的潛能,而同性結合則完全不具此一特性,兩者在本質上並不相同。若強行賦予二者同等的法律地位,實為製造虛假的平等,因此被稱作「偽平權」。

進一步而言,「同性婚姻平權」也被視為一個「偽命題」。若婚姻制度的設立僅是為了支持、鼓勵或保障任何兩人相愛,那麼政府何以需要介入私人情感關係、並提供稅務等福利優惠?事實上,婚姻制度的核心與社會繁衍及下一代的保護密切相關。《世界人權宣言》等國際公約僅將一男一女的結合視為應受保護的自然家庭基本單位,而同性婚姻並未被納入基本人權範疇。歐洲人權法院亦多次否決將其視為一項基本權利,進一步顯示其缺乏國際共識與法理基礎。

法國在同性婚姻立法過程中呈現出深刻的社會分歧。2013年,法國通過《同性婚姻法》,准許同性結婚與共同收養子女,引發大規模反對運動。根據2010年法律規定,民眾徵集50萬簽名即可向經濟、社會和環境委員會(CESE)提交訴求。反對團體成功收集超過69萬簽名,遠超法定門檻,但CESE拒絕受理,引發民眾強烈不滿,認為政府漠視民意。2013年1月,巴黎爆發近百萬人參與的大遊行,抗議《同性婚姻法》及收養權合法化。2014年,巴黎行政法庭裁定CESE先前拒絕受理簽名之行為無效,該判決被視為對反對陣營的某種平反,也突顯出法國社會在此議題上的嚴重對立。民間組織“La Manif Pour Tous”進一步發起政治行動,推動市長候選人承諾維護傳統家庭價值,包括廢除同性婚姻及領養法、反對人工生殖技術等,獲得基層廣泛響應。

加拿大關於性取向與性別認同(SOGI)教育的爭議同樣反映出該議題在社會中引起的深刻對立。爭論核心圍繞父母權利、宗教信仰與兒童權益之間的衝突,並從課堂延伸至司法與街頭。

例如,卑詩省父親Robert Hoogland因拒絕承認其子女的男性性別認同並反對相關醫療介入,與司法系統發生嚴重衝突。法院批准其14歲子女接受性別確認治療,並命令他必須使用子女認同的代詞。他因堅持稱孩子為「女兒」,最終以藐視法庭罪被判監禁。Hoogland表示:「我看著一個健康的孩子被摧毀,卻無能為力。」該案顯示司法可能傾向支持子女的自主權——即使與父母意願相悖。

2023年9月,加拿大超過80個城市爆發「百萬兒童遊行」,反對者以「別碰我們的孩子」為口號,要求取消SOGI教育,主張性別教育應由家庭主導而非學校。另一方面,LGBTQ+支持者則強調SOGI教育對保護性少數學生至關重要。總理杜魯多公開支持SOGI,譴責抗議中的仇恨言論,導致多個城市出現雙方對峙,警方需介入維持秩序。

在政治層面,卑詩保守黨承諾取消SOGI教育,批評該政策「過於分裂」,並強調父母權利。執政的新民主黨則堅持SOGI是反欺凌的重要措施,省長Eby批評反對陣營引入「文化戰爭」。這種政治對立突顯出價值觀在政策制訂中的激烈衝突。

SOGI爭議的本質是父母權利與兒童權益之間的平衡難題。反對者主張父母應擁有教育主導權,支持者則強調學校須提供包容環境以保護所有學生。加拿大社會仍在尋找尊重家庭多樣性與保護性少羣兒童之間的平衡點,這場價值觀之爭預計仍將持續。

若立法通過「同性婚姻」,恐將帶來進一步的社會問題。立法後,或將強制從幼稚園起向兒童灌輸「兩個爸爸/媽媽」的家庭觀念,並將同性性行為正常化納入課程。這可能剝奪父母拒絕子女接受該類教育的權利,壓制反對意見,進而侵害思想、言論、良心自由,以及父母與兒童的基本權利,違背多項國際人權公約,最終導致深遠的負面社會影響。

1 1
讓世界聽見基督教的聲音

你一次性或持續的支持,能讓任何人都能免 費閱讀《基督日報》的所有內容。

⽀持優質基督教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