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一年多时间,Benson定时在网上召集有心人参与『平等分享行动』。这行动有点于"做义工"、"做善事"、"去帮人",也不是社关行动。他们只是走到社区将自己拥有的东西、食物和别人分享,是一个没有阶级、身分平等概念的分享行动。参加者大部份来自不同的教会,也有少部份是未信者,他们来自各个阶层:没有团体、没有组织、没有任何架构和背景,连网络群组也没有。
这行动没有宣传,只靠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行动者大多互不相识,全是独立个体,欢迎任何人加入。但惊人的是这行动由初仅十个核心人员,直至上月已吸引了近150人参与。
这行动的背后是Benson那"十架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念。但他强调行动中不带宗教色彩,也不会带著教会名义。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非信徒也欢迎。他期望参加者在参与行动后,将人人平等的信念带进各个社区,并在各个社区实践爱与关怀。
他亦感叹现时教会架构仍有不足之处,内聚力强,但容易忽视穷人需要,社会于疏离。大部份教会的真理价值实践于教会里,却未能同样实践于社会的层面上。例如一些教会活动高举圣经价值,让信徒实践信仰,稍作体验,但却只限于一次性的活动。他认为正确的价值应时刻实践出来,并发挥于社会层面上,让更多人接触正确的价值。
爱与关怀在圣经中是重要的一环,若只在教会四面墙中实践真理,那岂能算是实践真理?他明言,信仰不是一个内向的信仰,乃是一个外向的信仰。信徒应用行动活出信仰,亲身了解弱势社群的需要,关爱贫穷人。若信仰与行为相违背,作为信徒面对社会矛盾和问题时仍处之泰然,乃是违反基督的教导。将爱与关怀带进社区,用爱接触穷人,与陌生的人实践爱与关怀,更加能活出基督的样式。
他建议现时信徒不能单单追求属灵上成长或教会生活,仍需关心社会发展,尤其对于弱势社群的关爱工作。教会应鼓励信徒将爱及关怀带进社区,活出有爱的基督徒。
他反思现时的教会,大部份以人数增长作为指标,亦有中产人士作为骨干,容易遇上忽视贫穷人的问题。无庸置疑,在信仰上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提出教会应正视其问题,否则疏离社会现象日渐严重,最终有碍传福音之工作。